春天是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这是由于春季气候多变,冷热不定造成的。
每当季节变换,冷空气活动频繁活动会诱发长者的心脑血管病。另外生活无规律、工作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烟酒过度等原因也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那么该如何预防脑血管病呢?听听专家怎么说。
一级预防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卒中的危险因素(脑血管病危险人群)包括确切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出生低体重、人种和基因;确切可控因素包括血压、吸烟、糖尿病、房颤、其他心血管疾病、血脂紊乱、症状颈动脉狭窄、镰状细胞贫血、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饮食和营养、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和体脂分布;不确切可能可控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酒精滥用、药物滥用、口服避孕药、睡眠障碍性呼吸、偏头痛、高半胱氨酸血症、Lp(a)升高、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升高、炎症和感染等。
那么对于一些确切可控因素该如何防范呢?
控制高血压
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mmHg,舒张压90mmHg)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当血压水平/90mmHg时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更低一些,以/80mmHg为宜。
治疗高血压常用药物:利尿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II拮抗剂、复方制剂。
高血压非药物治疗包括减重: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BMI保持在20~24。膳食限盐: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8g,以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6g以下。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应激能力:提倡选择适合个体的体育、绘画等文化活动,增加老年人社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控制心脏病
心脏病包括心房纤颤、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如二尖瓣脱垂、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如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房间隔动脉瘤)。
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可使用华法令或者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控制糖尿病
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mg/d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mg/dl)或OGTT试验中,2hPG水平≥11.1mmol/L(mg/dl)。
控制高脂血症
对已有卒中或冠心病危险因素(或病史)的患者以及家族型高脂血症患者应定期(3~6个月)进行血脂检测(TC、LDL-C、HDL-C、TG等)。根据患者有无脑卒中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血脂水平决定治疗方式。
患者治疗性生活式改变是治疗血脂异常的首要步骤,必须贯穿治疗的全过程。TLC包括:减少饱和脂肪酸(总热量的7%)和胆固醇(mg/d)的摄入、选择能加强降低LDL效果的食物,如植物甾醇(2g/d)和可溶性粘性纤维(10~25g/d)、戒烟、减轻体重、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等。
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脂异常的分型决定。单纯TC增高或以TC、LDL增高为主的混合型患者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单纯TG增高或以TG增高为主的混合型患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联合用药。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必要时测试肌酶,避免发生肌纤维溶解症的副作用。
控制吸烟
吸烟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约为2.5~5.6。机制: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劝吸烟者戒烟(动员吸烟者亲属参与劝说,提供有效的戒烟方法)。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促进各地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吸烟法规,如在办公室、会议室、飞机、火车等公共场所设立无烟区,仅在指定地点可供吸烟,以减少被动吸烟的危害。
控制饮酒
男性每天喝白酒不超过50ml(1两,酒精含量30g),啤酒不超过ml,葡萄酒不超过ml(女性饮酒量需减半)可能会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机制:升高血压、导致高凝状态、心律失常、降低脑血流量等。对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病;孕妇更应忌酒。饮酒者一定要适度,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0~30g,女性不应超过15~20g。
颈动脉狭窄
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般不推荐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或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术。
控制肥胖
西方人群:BMI(kg/m2)25.0~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中国人群:BMI23.0~24.9为超重,≥25为肥胖;劝说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卒中发病的危险。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成年人的BMI(kg/m2)应控制在23或腰/臀围比1,体重波动范围在10%以内。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缺乏体育活动、饮食营养不合理、口服避孕药、促凝危险因素。
健康是自己的,拥有好的身体才有资格拥抱阳光、呵护家人。从这一刻开始,学会更爱自己一点吧!
作者: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樊春秋医生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寿嘉园健康养老原创,转载请注明。
相关阅读:
「嘉园播报」正确认识阿尔茨海默病「嘉园播报」如何早期识别阿尔茨海默病「嘉园播报」如何有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嘉园播报」日常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