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近年来,包括AppleWatch在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尤其是心电图记录、判读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
近期,Circulation发表了一篇病例报道,介绍了两例可穿戴式心律设备和植入式循环记录仪记录的心律失常,碰到这种情况,你会判读吗?一起来看看吧。
病例简介
病例一:
75岁女性,因肥厚型心肌病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后新发左侧束支传导阻滞。
术后2个月,患者于家中坐位时感心悸,AppleWatch记录了发作图形,如图1所示。
患者近期无晕厥或晕厥发作。随后被紧急转运到心内科电生理介入门诊,评估是否需要接受永久性起搏器植入。
病例2:
70岁女性,因罕见的反复性晕厥,植入了植入式心电监测仪(LINQ)进行评估。
当心率30次/分时,患者的心动过缓事件触发监测系统报告,随后传送到医生办公室(图2),然而当时患者未报告任何症状,但设备监测人员紧急通知了心内科电生理介入门诊的医生。
图1AppleWatch记录的图形(标准导联I配置下获得)
图2植入式心电监测仪记录的图形(记录的心动过缓事件)
心电图解读
仔细辨别上述2例病例记录的图:
病例1:
乍一看,图1显示前4次跳为窦性心律,并伴有宽QRS波,随后出现一系列无QRS波跟随的P波,提示高度传导阻滞。然而,对于持续20秒没有心室活动,患者却未诉头晕或晕厥,针对这一情况,“高度传导阻滞”的诊断值得怀疑。
对图1进一步的评估显示,前4个“明显”的QRS波其实是室性早搏二联律,而最初被当作P波的波形,实际上是真正的QRS波,而在只能穿戴设备中的图中看不到明显的P波。
起始4个室早二联律的稳定偶联间期与低振幅QRS波群相结合,酷似窦房结激动后房室传导丧失的表现。实际上,只有QRS波群(而非之前误读的“P波”)后才会跟随着有T波存在,在更高的增益倍数下判断记录的图形,就能发现T波,最终明确诊断(图3)。
尽管最开始因为怀疑存在完全性心脏阻滞,建议植入起搏器,但电生理医生仔细评估后,建议患者后续继续动态观察(未植入起搏器)。
病例2:
与病例1类似,将伴有间歇性室早的低振幅QRS波群误判为P波。
在更高增益下进行进一步判读图形,发现这些低振幅的QRS波群后紧随着有T波存在。尤其是第1和第4个室早前,波群形态类似于被误判为P波的典型QRS波群(图4)。
尽管最初考虑为高度房室阻滞,电生理医生仔细评估,同样建议患者继续动态监测观察(未植入起搏器)。
图3放大图形分析AppleWatch记录的图形
低振幅QRS波群(黑色圆点)被误判为P波,室性早搏(PVC)(黑色菱形◇)被误判为逸搏心律的QRS波群。这导致出现一系列P波,误诊为持续时间20秒的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只有真正的QRS波群之后会跟随有T波,在较高增益下判读图形,能发现T波,有助于鉴别诊断。
图4放大图形分析植入式心电监测仪记录的图形
低振幅QRS波群被误判为P波,室性早搏(PVC)被误判为逸搏心律QRS波群。
放大图形更仔细判断发现,这些低振幅QRS波群之后跟随有T波。
在第1个和第四个PVC之前的波形(红色菱形◇),与正常QRS形态一致,可以明确诊断。
讨论
可穿戴式心律设备和植入式心电监测仪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这些单导联心电记录仪器记录的图形可能存在记录伪差,因此可能被误诊存在心律失常。
上述2个病例中,特定记录导联的频发室性早搏波形相关的低振幅QRS波群被误判为P波。尽管伪差的原因相同,但由于每个设备都具有的独特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因此需要定制化、个体化的方案来解决问题。
标准情况下,AppleWatch佩戴于手腕上,在I导联配置中,以Hz采样,无任何可程控或动态调整波形振幅增益的自动调整功能。此外,在心脏转位情况下,可能出现相对的等电位线。由于上述局限性,通过将设备传感器放置于左下肢或心前区(而并非左手腕)(图5),从AppleWatch其他导联配置中获取记录,或许可以帮助鉴别节律异常。
同样的,LINQ位于胸骨旁皮下组织中,使用设备体上的2个电极在Hz下采样。此前曾有因电极接触不良表现为心脏停搏的报道。由于心律失常检测是基于R波感知,LINQ对心电信号进行滤波,以最小化P波和T波感知,并将滤波后的信号与感知阈值进行比较。任何超过感知阈值的电活动都被识别为R波。在检测到R波时,程序会启动一个空白期,在此期间,根据前一个R波振幅设置下一个R波的检测阈值,然后保持一个设定的时间间隔,然后R波检测阈值逐渐降低,直到检测到下一个R波,以便进一步减少P波和T波的过感知,同时保持足够的R波感知。
然而,正如本例所示,高振幅的室性早搏可能被记录为R波,随后R波的感知阈值会相对于室性早搏的振幅动态调整,导致发生真正窦性QRS波群的感知不良。后者可通过降低程控灵敏度来解决,使其能够感知真正的QRS波,同时避免过感知P波的发生,或通过延长空白期来减少室早过感知。
图5不同导联设置下,AppleWatch记录的图形不同
左图显示标准I和II导联记录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A、在标准方向上,AppleWatch使用与手腕接触的腹侧装置传感器作为正极,表冠旋钮上的食指作为负极,提供了一个等效I导联,显示为心房颤动节律。
B、然而,通过将腹侧传感器置于左大腿(正极),右食指置于表冠旋钮上(负极),II导联记录的心律,实际上是典型心房扑动,强调通过单导联智能手表评估心律的局限性。
无论使用何种类型的硬件和软件,最终都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临床分析,并合理、准确的判断可用的心电波形记录,以免因误诊而给予不必要的干预。
来源:
ChallengesofInterpretingSmartwatchandImplantableLoopRecorderTracings.Circulation.Oct19;(16):-.doi:10./CIRCULATIONAHA...
作者:薄小雯 首都医科医院推荐阅读
AHA热点速递
口服PCSK9抑制剂或能有效降低LDL-c
AHA热点速递
退行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合并三尖瓣修复术
AHA热点速递
24小时尿钠和钾的排泄与心血管风险
AHA热点速递
SGLT2i恩格列净或改善急性心衰预后
进展
I-STOP-AFibRCT发现:避免暴露于患者自报的房颤诱因,并不改善生活质量
进展
β受体阻滞剂撤药策略,或可改善HFpEF患者心脏功能
进展
乳腺癌患者房颤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与死亡率
进展
左心耳存在血栓的情况下,是否可直接行左心耳封堵?
进展
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对晚期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
病例
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患者规律出现宽窄QRS波群原因为何?
进展
联合SGLT-2i和GLP-1RA治疗,能否进一步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风险?
进展
NEJM重磅:风湿性心脏病潜伏期,是否需要抗生素二级预防治疗?
进展
冠脉三支病变患者,FFR指导的PCI与冠脉搭桥相比,哪个效果更好?
进展
同时考虑收缩压和舒张压,能更精准预测不同类型心血管事件预后?看看ALLHAT研究怎么说
进展
急性心梗接受PCI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应该“降阶梯”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