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取穴的六种基本方法

《内经》中近一半的篇幅讲述针灸内容,包括脏象、经络、阴阳、营卫、气血以及针灸用具、针刺方法等等,为针灸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书中应用针灸治疗的病证据粗略统计有30多个病证和多个针灸处方。本文从其辨证取穴的六种基本形式谈谈对于针灸处方的几点思考。1以脏腑辨证定证型,取本脏腑经脉腧穴组成处方《灵枢-九针十二原》谓“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m,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经络源于脏腑,内属于脏腑、外联肢节,脏腑病可以反映于经脉。辨治疾病可按五脏区分证型,并选取本脏的经脉为主,表晕经脉为辅组方,如:“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刺足厥阴、少阳o99。《灵枢·厥病篇》则用脏腑辨证以定证型,并取本经或表里经上相近的二个穴位来针刺,如:“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自。……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取本经经脉邻近二个腧穴组方,根据调气针法的行针程序,欲令气上行者先针上一穴以先针者为主穴,后针者为配伍之穴。2按经脉辨证命名证型,取本经腧穴组成处方通过经脉和腧穴治疗疾病,为针灸医学所特具,所以《灵枢·经脉》中说“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凡是躯干肢节、五体五官诸病,均可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来辨经取穴。以《内经》治腰痛为例:“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此外,尚有阳维之脉、飞阳之脉等不同腰痛证型和取穴处方。足太阳脉的腰背项尻痛取太阳正经郗中即委中穴,此即四总穴诀“腰背委中求”的由来。分析其辨证分型方法,主要根据症状表现与何经相关而后取穴。3以气血阴阳为纲,辨证取穴成方《内经》强调以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为纲,根据辨证,或用调气或用取血两种不同的刺法,相应的取血刺法的取穴和调气针法的取穴也就有所不同。取血与取气的抉择,原则上是以辨虚实而用不同刺法,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姐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调经论》所谓“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从以刺血泻络到刺经取气,是针灸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灵枢·终始篇》)因为以调气为目的,从针刺工具以毫针为主,到针刺手法的改进创新,所取腧穴也都以能施行手法的穴位为主。调气针法有补泻之分,如:“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灵枢·五邪篇》),取行间以疏导肝气,补足三里以调脾胃之气,都是用调气之穴配合相应的针法。阴阳既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针灸治病取穴的纲要,二者是一致的。就经脉脏腑和形体而言也都可以阴阳区分,经脉本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和任督脉都分别有阳经阴经之区别,而针刺大法也在于“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灵枢·根结篇》)。而辨证取穴时就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处方法则。如:“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从阴引阳或从阳引阴的应用,首在于辨病证的虚实而以表里经(即阳经与阴经)互用,大凡实证用本经脉腧穴,虚证或虚实夹杂的病症才取表里经腧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为I临证要诀。从阴引阳和从阳引阴的刺法和取穴,不仅是十二经穴的选配,对于背腧腹募同样较多配伍,如:“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灵枢·癫狂篇》)4经八脉、十五络(穴)各主病侯,配穴广泛奇经八脉除任脉督脉外,其余如冲脉、带脉、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等六条经脉都行本经的穴位而交汇于其他经脉中,但都各有其所主病候和用交会经脉上的腧穴作为治本经和全身性疾病,只是在《内经》时期有任督跷脉等名,而到《难经》中才有奇经八脉之名。八脉之中特别是督脉,与五脏出于背上的“背俞穴”,以及大部分分布在腹部任脉上而处在同一节段水平上的腧穴关系密切,其主治功能是相近的。如处于第五胸椎的督脉穴神道与两旁的心俞,和处在任脉上心的募穴巨阙都主心的病症。此外,可督脉上下配穴,经穴与络穴同用,如:“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素问·骨空论》)“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素问·通评虚实论》)后世对应奇经的每一经各有一个代表穴,名八脉交会穴,演绎成灵龟八法,自成体系。十五络脉有一定的分布路线,也各有所主病侯,因络脉是起到沟通表里的作用,所以在十二经脉所属的脏腑出现疾病时,除了取用本经的穴位外,还可配用表里经的络穴来治疗,如:“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丰隆穴)取之。”(《灵枢·刺节真邪论》)“淫泺胫瘦,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少阳之络),在外上五寸(光明穴)。”(《素问·骨空论》)后世以十二经原穴为主,配络穴为客,形成十二经主客原络配穴法,治症十分广泛。5输穴脏俞相关,取穴有纵行横向之分五输穴又称本输穴,在经络学说形成的早期,五输穴就与脏腑相关,凡脏腑病均取与本脏腑相关的腧穴进行针治,故名本输。并且《内经》中的许多刺法和取穴原则很多是指五输穴的应用。五输穴手足十二经均从肢端到肘膝按井、荥、输、经、合排列,比喻脉气由浅人深,但组方应用时其处方规律有从纵向和横向组合成方。五输穴纵向应用的如:“乱于肺,则仰喘喝,接手以呼,……气在于肺,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灵枢·五乱篇》)和“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灵枢·热病篇》)。以上两则组方均以取本脏本经荥、输穴为主,兼取相关脏腑的荥输穴为辅,且多在一经中同时取上下二穴组合成方。五输穴的横向组合应用多按上述井主心下满、发热,荥主体重节痛而用。如:“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灵枢·热病篇》)阴经荥穴和输穴多用于治内脏病,阳经的荥穴和输穴多用来治疗其经脉所过的头面躯干及五官等“外经病”。六腑的下合穴则专治六腑的病,形成“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的规律。《灵枢·本输》所载五腧穴是从四肢向心循行,至《难经》时五输穴配穴而行,而有子母补泻等配穴法。而在《灵枢·经脉》中五输穴从属于十二经循环体系,随手足经一半向心循行,一半离心循行,至元明时期又形成子午流注针法,与《内经》中五输穴的应用又有不同。6据部位间的特定联系取穴处方《内经》把分布在四肢远端部位的一些穴位称为“本”和“根”穴,分布在头面躯干的某些部位和穴位名“标”和“结”穴,应用标本根结和手足同名经的体表上下联系取穴。如腋下胁痛其病位在标部,取本部内关穴即是因其有特定的上下联系。这一种上下联系,《灵枢·终始》“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同时也特别注重同名手足经腧穴同取来取得更佳效果。如:“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灵枢·厥病篇》)“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灵枢·癫狂》)“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命日缪刺。”(《素问·缪刺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灵枢·官针》)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辨证取穴,既涉及辨证定病位的问题,如巨刺刺经、缪刺刺络。因十二经腧穴都是双侧,所以治脏腑病、全身性疾病时大多用双侧穴位,而巨刺缪刺都用单侧腧穴。小结从上述《内经》中六个方面的辨证取穴方法,可知在《内经》成书时已经汇集了多种不同学说,如五输穴、原络穴、任督等奇经都各有所主病侯和配穴规律,对十二经病侯辨证取穴方法是一种补充,也是经络学说的发展。









































初期白癜风治的好吗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djhq.com/jbcs/90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