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体比作机器,心脏堪比这台机器的发动机。而在发动机当中,有个十分关键的零件:心脏瓣膜。心脏瓣膜,就像是发动机上的4扇门,它长在心脏4个主要血流通道上,通过“门”的开合,控制血流输送。然而,这些年来,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了,心脏瓣膜病的死亡率很高,放任不管,年的死亡率可达50%;5年的死亡率可达97%。从数据上看,它的死亡率比恶性肿瘤的死亡率还要高。
心脏瓣膜疾病有3大经典症状,人人都该知道
当运动耐量出现问题,需要警惕是不是‘门’出了问题,一是胸痛不适:突然心口痛,就像是心窝子被戳了一下。二是晕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可能预示着心脏功能的突然下降,大脑供血不足。三是呼吸困难:稍作运动就气喘吁吁,可能是心脏机能出现问题。
有一些危险因素有引爆心脏瓣膜病这颗“炸弹”的可能,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慢性疾病,当出现心脏瓣膜病的症状,可以开展后续治疗。
西医通常是药物控制,要是效果不好,肯定是要进行手术了,可是费用高,并发症多,让很多人不想甚至不能够接受,但采用中医调理,调理过后由重度变成中度,中度变成轻度,这都是有案可依的。中医就像不老树,来源于实践、扎根于实践,中医几千年立于不败之地,疗效就是它的生命力,所以,中医会越来越焕发出它的青春。
中医整体调治重建体内外的平衡协调关系,强调治疗“有病的人”
中医学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各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因此,中医学在研究疾病时,主要从整体出发,用宏观、综合、系统的方法及实验手段,来研究和认识“有病的人”,注重分析人体功能的失调。认为疾病是在一定病因的条件下,外感或内生的病邪,同人体正气相搏,从而导致机体内部和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时所呈现的异常状态。治疗上,中医是依靠人体的自身康复能力,用药不过是借以调动人体自身组织康复能力,调整重建体内外的平衡协调关系,强调治疗“有病的人”,这也是中医调治心脏瓣膜病疗效不错的原因。
而且,中医调治兼顾整体与局部,才能使瓣膜问题迎刃而解,中医强调一切从整体考虑,治病必求其本,第一必须考虑的就是整体的问题,而整体和局部又是辩证的统一,它们的关系的密切联系,但也有区别。局部受到整体的支配,只有整体协调了,局部症状才能一一得到改善。
比如中医的四大证候:大实、大虚、大热、大寒,它们的矛盾都是相互对抗的,治疗难免针锋相对,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但除此以外的病证,它们的矛盾都是非对抗性的,治疗则采取协调整体为主,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整体的积极性,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扶正祛邪激活自愈力;同时又要针对局部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只有兼顾了整体与局部,才能充分发挥协调人身整体这个共性的作用,同时又能改善心脏瓣膜局部这个特殊性的作用,进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为什么做了瓣膜修复术,心脏还是不舒服?68岁的高大爷在五年前就做过这个心脏瓣膜修复术,但是五年过去了,他的身体好像又回到了五年前,还是会乏力,心悸,胸闷,憋气,气短,劳力性呼吸困难,不活动都难受。高大爷就在想,难道自己的手术白做了吗?怎么感觉身体到不如以前好了呢?不如以前禁得起摔打了。去医院一检查,他心都凉半截,因为检查报告显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主动脉瓣轻-中度狭窄并中量反流,双房扩大,肺动脉扩张,肺动脉压增厚并三尖瓣中量反流,房水平左向右分流。他也是恨病,不打算再做手术了,于是,回来之后,就吃了很多药,华法林,地高辛,复方茶碱,输液的心脉隆,细辛脑氯化钠,头孢,呋塞米,等等,都用过,每天吃药吃的口干口苦,痰很多,大便便秘,小便服利尿剂,夜间也还有胸闷不能平躺的情况,脸和腿浮肿,得过脑栓塞,目前还有气管炎,肺功能也不好。一说起来,都是泪,浑身都是病。
为什么高大爷做了手术之后,还是没有好转?就是因为当初的手术,只是解决了反流的问题,但是,导致反流的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心脏还是在超负荷的工作。所以,这一点是,就看出来了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中医最讲究的,就是辨证论治,整体治疗,不会把任何疾病单独的看成是一个个体,它们都是相连的。
广慈中医给高大爷的治疗方案,也是从心脏开始调理,用古法制作的水蜜丸和膏滋剂双管齐下,滋养心脏和身体,让他的身体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两个疗程之后,高大爷的胸闷状况就改善了很多,好像恢复到了没做手术之前的那种感觉,他打算接着用下去,这么短的时间,就有了这么大的好转,的确是给了高大爷很大的信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