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万象姐
这个春节,贾玲的《你好,李焕英》火了,片名中的李焕英是贾玲已故的母亲,电影讲述了女演员贾晓玲在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后,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触摸年轻的父母以及他们梦想的故事,她用这个美好的设定,来填补了心中的缺憾。
影片中这对母女之间的感情,细腻而真实,轻易地击中我们心上最柔软的角落。很多观众在影院里笑着笑着就哭了,大家都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我也是。
今天我来讲述一下我的李焕英。
0“打我有记忆起,我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也曾是个花季少女。”
我的妈妈生于年,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在家里排行老二,这个排行有点尴尬,加上又不懂得“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铁律,注定成为那个容易被忽略的孩子。
去地里割麦子,别的孩子喊累撂挑子不干,她啥也不说,只默默低头干,晒到头晕眼花;饭吃不饱,宁可饿得胃疼也不吭一声;跟姐妹们闹了别扭,宁可自己心里难过,也不说出来。
开始外公外婆以为她的“脑子”是不是不灵光,后来外公让三个孩子轮流认字,她是认得最多,最全的一个,两口子这才放下心来。
外公是公社会计,算一手好账,写一手好字,备受村民们敬重。母亲是几个孩子中,最像外公的,她头脑清晰,勤奋好学,遇事理性,外公对这个女儿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她将来能够“子承父业”。
熟料,外公36岁那年患癌症去世了,他们所憧憬的未来,也被现实切断。
那年大姨2岁,母亲9岁,小姨6岁,所有的人看她们孤儿寡母,都充满了同情与怜惜。
当泪水哭干的时候,外婆带着三个幼女,咬紧牙关,过起了紧吧的日子。似乎也早已能够预见,外公走后,她们很快就体验到了人走茶凉的境味。
驾着辕子拉土、耕地锄草种庄稼,争分夺秒挣工分,是她们生活的日常,她心疼自己的母亲和姐妹,主动承担起了重活脏活累活,肩膀上有了勒痕,小手上长了茧子,脚上起了水泡,隐忍要强的她,从来都不吭一声。
冬天没有柴火烧,娘四个盖着一床旧棉被挤在炕头上取暖,母亲故意睡在边上,让姐妹身上不漏风,而她自己则被冻得瑟瑟发抖。
不知是不是那时候,她的身体就已患下了隐疾,伴随了她不长的一生。
据说那时候的外婆,一直怜惜自己的命运,遇到难事还只知道哭,也许,那时候日子真的太苦了吧,苦得她看不到头儿。
早年的记忆里,母亲从未没跟我们说过她儿时的苦,反而是她经常微笑着,用手指着自己在天安门前的照片,告诉我们她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像和遗体时,是多么激动。
究竟有多么激动呢,她没有详述。众所周知,那个年代,毛.主.席对于她们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而对于一个几乎连自己的村庄都没走出去过的女孩,那种心情更是难以抑制。
总之,照片上那一群少女,一个个神采奕奕,兴高采烈,母亲的眸子尤其明亮。
可以想象,十几岁的她,不知攒了多大勇气,卖了多少力气,攒下那么一点点钱,跟姐妹们一起踏上绿皮火车,去奔赴自己去北京的梦想。
那一刻,她柔弱肩膀上的勒痕,冻得发紫的嘴唇,血肉模糊的小手,都已经抛到九霄云外了吧。
那一刻,便是她少女时代的高光时刻吧,向着自己心的方向出发,迎接未来的曙光。
(我和妈妈的少女时代,左一:妈妈,右一:我)
原来,每个妈妈,都不是生来就是妈妈,她们都曾拥有恣意飞扬的青春,和可以自由选择的人生。
她会跟姐妹们一起采蘑菇摘野花,编麻花辫剪刘海、会绣出一对对鸳鸯和一朵朵杏花;冬天里,兴许她还会顽皮地去河面上滑冰,去空地上打雪仗。
山谷间,田野里,回荡着少女们悠扬的歌声;寒冷中,从身上散发出的腾腾热气,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兴许,她还做过好多梦,演员、歌唱家、舞蹈家、作家等等,五彩斑斓。
可她知道,梦醒之后,还是要回归现实,于是,北京之行后,她又回到了那个偏僻的小村落,继续摞起袖子干农活,熬着岁月的苦水,只是每一个艰难的抑或是普通的日子,每每回忆起那些为了梦想而疯狂的时刻,心底总会泛起阵阵涟漪吧。
02“是在成为妈妈之后,她才学会了缝衣服、为了省钱在大雪天步行回家、一点一点白了头发,成为女儿记忆中的中年妇女模样。”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穿着一身灰色的衣服,浑身上下,没有一点亮色,我想,大概八九十年代的基调便是如此吧,况且她又是个不爱张扬的人。
年夏天,母亲倒是在街里的流动摊上买了一件亮红的毛衣外套,可能是觉得颜色太艳,不好意思穿出去,就一直在柜子里搁着,一直到她去世后,被继母穿上身上。
大多数的时候,她的活动仅限于烧制一日三餐,在屋外的井台上洗衣服,去地里锄草割麦采棉花。
为我们缝制衣物,逢年过节给我们做应景的吃食,粽子年糕麻花之类的,别人家有的,我们也都没有缺过。
其实,做这些的时候,她似乎也没那么自信。
给我们织毛衣,一次次比划着,织了拆,拆了织,毛线都被她弄得皱巴了,才勉强织出一码色的,嗯,她不会往上面织图案。
给我缝一条裤子,把口袋缝反了,就在上面再缝上一粒纽扣,跟我说,这是小鸡。
她蒸馒头,时常跟外婆切磋着,拿着酒盅和升斗比划着,结果依旧不是碱大了就是碱小了,出了锅总会灿然一笑。
她描猫画猫,描虎画虎,在一次次地实践中,越来越炉火纯青。
空闲的时候,她还会领来一堆堆杏核砸出杏仁,挣取工费;也会穿街走巷叫卖几分钱一根的冰棍,那个年代,村里绝大多数女人都是纯粹的家庭主妇,她是为数不多的有着经济独立意识的女性。
别人的母亲偶尔任性,跟她絮叨生活的不顺,家庭的烦恼,她会安慰,但从不会跟着一起抱怨。
她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渴望》,一集都没有落下过,每每总是为慧芳的苦命落泪,让人不忍打扰,这是属于她自己的独处时光。
那时候,父亲已经开始跟别人合伙跑长途了,合伙人的妻子有时候会跟上自家男人去趟南方耍一圈,纵然她知道外面有美景,有诱惑,却也从未将我们丢下去到远方。
看着别人回来之后,眉飞色舞地讲述着,她总是微笑着表示赞许,有羡慕,却从来没有冲动,甚至连向往也是寥寥。
因为,一双儿女,便是她的江湖。
她每天晚上搂着我们,给我们哼唱着美丽的歌谣: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对于她而言,成为母亲的过程,就是一个丧失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遗憾,有落寞,然而,更多的是欣喜,是快乐。
03“如果我妈当年没有生下我,过得应该比现在幸福吧。”
母亲婚后次年,生过一个孩子,结果不幸夭折,她的痛苦可想而知,她不是哭自己十月怀胎的艰辛,而是,哭这个无法在世间行走的孩子。
痛过哭过,后来,她又生下了哥哥和我,这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将自己上一次无法施展的母爱,都施加在了我们这两个小宝贝身上。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经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生产前医生责怪她,这么严重的病,为什么还要怀孕生子,冒这么大的风险,这是要命呀!
母亲亲亲我的额头,笑而不语。
母亲走后的很多年,我都在想,如果母亲的第一个孩子好好地活着,她生下哥哥之后就停止生育,那么,她的身体应该会好一些吧,至少她还活着吧,父亲和哥哥们也会更幸福一些吧。
我是个多余的吧?
然而,母亲却从未表现出来后悔的样子,纵使,她的病情一年年加重,医院跑。
我四岁的时候,她亲心疼我年龄小,住院治疗也带上我。她让我跟她一起睡在病床上,夜里紧紧地搂着我,生怕我从床上掉下去;她去外面流动摊贩那里给我买来瓜子,用报纸包好带回病房,打发无聊的时光;医院厕所纸篓里的厕纸,是不能二次使用的,还为这事儿当着好几个熟人笑话我。
我是她的负担吧?
就这样,母亲忍受着病痛,又坚持了几个年头。
就算是最难捱的时候,她还要挣扎着照料我们兄妹的衣食起居,照顾我们的情绪,为我们传授知识,教育我们做人。
04“妈,你为什么那么爱笑啊。”“因为妈生了你啊”。
从记事起,我似乎总是给母亲闯祸添乱,并由她来收拾烂摊子。
四岁的时候,我发烧,想吃鸡蛋,母亲硬着头皮找奶奶要,奶奶恨恨地说,“想吃,去鸡屁股里掏去!”
母亲默默地抱着我走开,我能想象到母亲的气急败坏,但她更多的是心疼自己的女儿,生病了还吃不上鸡蛋这件事本身。
五岁的时候,我非要跟在哥哥屁股后面上学,母亲跟老师好说歹说让我坐在班里听课,引来小孩子们哄堂大笑,最后不了了之。
当我意识到有些难为情的时候,母亲微笑着告诉我,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要讲规则的,如果打乱了,就会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你瞧,不是么?
六岁的时候,正月里我从外面捡来燃放过的爆竹筒,拿给哥哥点燃当烟抽,结果,火花四溅,差点将哥哥炸伤,母亲火急火燎地为哥哥处理,过后向我扬起的巴掌却始终没舍得落下。
七岁的时候,上学前班,我贪玩,经常跟小伙伴们迟到,不敢进教室,就各自找来自己的妈妈,一齐把我们送到学校。
我心里害怕她会凶我,一路上战战兢兢,她跟其他的妈妈一起聊着天,把我们送了过去,始终没有责怪我,或许她是觉得这件小事不值得一提,又或许,她是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不愿为难我。
八岁的时候,有个小伙伴家里开小卖店的,沾满泡泡堂的口哨,扔得遍地都是,我去她家玩的时候,捡了一些放进口袋里带回家,母亲看到之后,问我是从哪里弄的,我撒谎说,是在另一家小卖铺门口的煤灰堆里捡的,母亲揪着我去对峙,慑于她的权威,半路上我告诉她实情,回去之后,她把这些口哨用水清洗干净,送回到小伙伴家里。
小伙伴的妈妈说,这些都是给孩子们玩的,何必那么较真,母亲一板一眼地说,东西不大,却关乎到一个孩子的品德,她现在长歪了,长大就不好直起来了。
看吧,我不聪明,不漂亮,还有这么多的缺点,但唯一一点,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所以她不怕一次次地为我收拾烂摊子,一次次地将我捧在手心。
05“如果再给母亲一次选择的机会,她还是会选择你,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你是你。”
九岁那年,我们一起看春晚,电视机上,明星们在灯光璀璨的舞台上载歌载舞,父亲无限憧憬地说,我的女儿,将来如果当个歌唱家就好了,母亲说:“我的女儿,我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我不语,可能那时候我更多的是想当个明星吧,可是如今,35岁的我,更愿意健康快乐,平安顺遂,每个母亲都是神吧?
06“你怎么总是不相信我呢,我对自己的人生真的挺满意的。”
我始终觉得母亲的病,有一半是父亲气的,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吧。
父亲天生一副臭脾气,生起气来通常是不管不顾,小的时候,去地里干农活,他骑着自行车,前面坐着表弟,后面坐着我(为了让着表弟,我头一次坐在后座上),结果,由于不懂得收脚,快速旋转的车轮辐条搁到了脚脖子,父亲把我们扶下车子之后,气急败坏地把车子直接扔到地上。
平时正吃饭的时候,如果因为一句话说不对,生了气,他会把碗筷扔出几米远,吓得我们瑟瑟发抖。
我印象中有一次,母亲被他气得,要拿着粗麻绳把他绑起来抽,后来具体怎样,我忘记了的,大概是被大伯大娘劝下了。
父亲比母亲小两岁,这大概是父亲不懂得谦让着母亲的原因。
此外,父亲还有点现在人们所说的“妈宝男”,从小到大,被奶奶宠得没边,事事都听奶奶的,有一次邻居家的大黄狗,跑了出来,窜到我家厨房里,把奶奶吓得不轻,好在最后有惊无险。
奶奶却无止无休,怂恿着父亲去给她报仇,干架,还要打官司,据说因为没有实际证据,官司打到一半停下了,最后闹着两家一辈子没说过一句话。
尽管如此,母亲却从未想过离婚,大概是她贪恋父亲那点甜吧。
父亲很有才华,很幽默,心地实诚善良,是有目共睹的。
年轻时的父亲,长得很帅气,是那种公认的帅。他早年当过红卫兵,会说快板,会唱红歌,是村里各种活动的积极分子,很受群众们喜爱。
他读过很多小说,《红楼梦》、《水浒传》、《青春之歌》,里面的名言诗句,他信口拈来,我和哥哥的名字也是他从书里查到的,有一定的寓意。
父亲会写情书,也会写情诗,我见过他写给母亲的信件,字里行间充满了文艺男青年的清新与深情。
他心地善良,是胜过很多人的,他开大车的时候,路上遇到其他大车司机寻求帮助,他总会停下来伸出援手。
那个年代,有很多上门讨饭的人,不管真假,他都会给上一口热乎的饭菜。村里的红白喜事,只要他在家,也都会去搭把手。
他还很孝顺,他开大车赚到钱之后,先给外婆家里装上了电扇和暖气,令外婆赞不绝口,念了他一辈子的好。
尽管如此,父亲这种类型,还是被我排除在偶标准之外,大概天底下的女儿都不想嫁给自己父亲这样的男人,母亲的心思又是怎样呢?
在与父亲结婚前,母亲也相过亲,有经济条件比父亲好的,也有性格比父亲好的,但母亲都没有相中,她唯独选择了父亲。
我想,假如她当初找个性格豁达的,比她年长的,知道心疼谦让她的人,她活得也更幸福吧。
可我不是母亲,我没办法左右她当年的选择,况且她看起来对自己的生活还挺满意的样子。如果再来一次,际遇使然,她也还会选择我的父亲吧。
07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难过的是,我没能好好地和她道别。
年冬季,父亲陪同母亲去了北京,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计划凑够钱,年后做心脏搭桥手术。
那次,父亲抽时间去了天安门留念,36岁的他,愁容满面,白发星星点点。
这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中年人,每一天都在操心着妻子的疾病,儿女的生活,以及后续的经济支撑。
年前他们两个人回来了,但是没过几天,医院。临行前,她还不忘嘱咐小姨帮我和哥哥买套过年穿的新衣服,那是我们第一次穿成品新衣,以往每年都是母亲买来布料为我们亲手缝制的。
那年过年,父亲陪床,常年照顾我们的外婆回到自己家里过年,带走了哥哥,我留在大伯大娘家。
初四凌晨,睡眼朦胧中,我听到父亲在叫门,等大伯打开门,父亲一头栽倒在地上,声泪涕下地说,荣菊(我母亲的名字)走了......大娘和大伯七手八脚地扶起他,大家带着无尽的悲伤开始张罗丧事。
母亲就以这样的方式跟我们告别了。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告别。
后来很多次我问过父亲,母亲临终前有没有说过什么与我们有关的事情?父亲每次都说,她说,让你们好好学习,长大成才。
这是电视剧的桥段,所以我始终都不相信。我反而更相信,母亲从未想过自己的生命会戛然而止,所以,她走得猝不及防,所以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她对这个或美好或苦难的世间依然充满了留恋,她对自己的丈夫,自己儿女,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姐妹都充满了无限的留恋。
08母亲走了,后来人生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缺口。
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我在奋斗、父母安好。
小升初时,我们县已经取消了重点中学(哥哥赶上了末班车),大多数孩子都留在乡中走读,我则选择了去私立中学就读,除了因为无人照顾我们的衣食起居,也为了躲避熟人,因为母亲走后,村里的小伙伴每次跟我闹了矛盾,都会拿出杀手锏:活该,你没有妈妈!
就此,母亲已经由我的铠甲,变成了我的软肋,我不敢再向任何人提起。
初中升入重点高中,没有人为我准备行李,我跟大娘学着,一针一线地为自己缝制了棉被。
我在心底默念:娘,这本应是你的责任呀,你该好好活着呀!
每个假期,我用稚嫩的小手搓洗着全家的衣物和床单被罩,也学着母亲当年的样子拿着酒盅,升斗,一遍遍调试着比例蒸馒头,由开始的又黑有硬,到后来的又白又软,看着父亲和哥哥吃得香甜,我满意地笑了。
娘,你看见我们笑得多么灿烂了吗?
春节的传统美食,我也都跟着大娘学着做,她做什么,我做什么,只是为了给父亲和哥哥留住家的温暖,留下母亲的味道......
考大学选专业,找工作选行业,谈恋爱择偶,我多么像其他女孩子一样,时刻将“我妈说......怎样怎样,我妈说......如何如何”挂在嘴边,让母亲用她的人生经验,为我拿主意,出谋划策。
可是,都没有。
很多次我走在迷茫的十字路口,端详着母亲的照片,祈求母亲为我指出一条明路,母亲除了温柔地笑着望着我,没有回应,但仿佛又再暗示我:我的女儿,我相信你!
着实,我的运气不差。
高中时尽管头疼,我依旧考上了本科;大学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我找到了对口并擅长的工作;到了成家时,又顺其自然找到一个爱我的老公;就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外婆,我的姨妈,我的大娘,我的姑妈,又都给与我无尽的爱,直到看着我幸福地出嫁......
我想,这应该是我的母亲,早年积下的善德获取的善报,以及在天堂上默默保佑着我,一路指引着我的缘故。
09下辈子咱们一定要做母女,不过,得我当妈妈,你当女儿。
这些年,我和哥哥,始终品行端正,在父亲的辛苦养育之下,都念了大学,毕业后,都在省城安了家,都在国内顶级的建筑单位任职数年,后来又辞职创业,如今都做得风生水起,生活顺遂。
有时候,我们两个坐在一起闲聊,回忆起往年的种种,万千感慨。如果母亲尚在,可会更好?
“我过得不好,我想躺到妈妈怀里,我过得好,我想跟我妈一起分享,我想着我妈享受不到那些,我一个人享受有什么用。”
可是,最应该享受这些的硕果的她,看不到了,更是享受不到了。
我们结婚的时候,母亲原本应该坐在台上,真诚地祝福我们永结同心;我们生子的时候,她作为外婆或祖母,应该伺候月子,抱一抱,逗一逗,哄一哄我们的孩子,然后带着无限爱意地说上一句:“瞧,丑丑的,跟你们小时候一模一样。”
可是,没有。
但我们家庭和睦,我们的孩子懂得感恩,每一天都在健康茁壮地成长。
我想,她应该不后悔生下我吧,我的身上遗传着她的基因,流淌着她的血脉,也保留她的坚忍善良,而且,我们两个长得极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就是另一个她吧,我替她活在世间,守护着她的母亲,她的姊妹,她的爱人,她的儿子,她的孙辈,也替她欣赏这斑斓的大千世界。
我生下孩子之后,对生命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我再次去到她的坟前,哭到不能自抑。
那时候,我也终于懂得,在她短短的一生中,还要分出来一个三年给我,熬着自己的心血,频繁起夜喂奶,耐心哄我如梦,并争分夺秒地将她的所知所有传授给我。
她的无私,她的伟大,她的无怨无悔,她是我最好的母亲。
“如果有来生,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儿了,希望我能做你的妈妈,教你走路、说话,带你去见这个世界有多大,陪你一起走过所有的坎坷和转折,就像你照顾我一样照顾你,这样,你就也可以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了。”
希望,来生,可以遂愿。
——完——
?别走开,下一期更精彩?
穿越人性遇见灵魂
End
顺手放入朋友圈,没准您的朋友也喜欢!人间万象事想看更多?那就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