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荒的时候,就会去刷一刷许知远的《十三邀》,机会巧合,看到一期许知远采访毕赣的视频。
前期先来个花絮,介绍了毕赣的电影作品,别的没说,就只是说一次次的获奖,一次次的备受好评!
几乎被夸上“神坛”的毕赣到底是何方人物?
毕赣,年,贵州凯里人,青年导演,是目前国内最受瞩目的新生代导演之一。
年,他以总成本不到50万的《路边野餐》摘得金马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
第二部长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女主是“文艺片女王”汤唯。
“没有心脏,却活了九年”。
是我第一遍看毕赣《路边野餐》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句子。
知乎有个浏览量很高的话题,“普通人的一生应该是怎样的?”
点赞最高的一个回答,“‘不知道’。
这三个字贯穿了普通人的一生,以前不明白的,现在仍然不明白。”
想起了梁博《表态》里的一句歌词,“那些不明白,还是不明白”......
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是不值得记录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普通人太多了,相似的悲伤,相似的喜悦。
《路边野餐》真实刻画了一个普通人“陈升”出狱后的生活,人送外号“小姑爹”。
男主人公“小姑爹”陈升喜欢写诗,虚无缥缈的字句,将自己的孤独抒发得酣畅淋漓!
这也是毕赣电影中的“诗性”,是他最具个人化的特征的电影符号——诗性的叙事、诗意的长镜头以及诗化的意象。
很多人说看不懂毕赣的电影,是因为他的电影叙事风格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摒弃了传统的以“因果逻辑”为基础的叙事模式。
是在一种“虚实相间”的场域中进行叙事,并以此将“诗性”融入叙事,在叙事完成的同时,达到影片的高度诗化!
01卫卫
卫卫是陈升弟弟的儿子,在陈升入狱之后,弟弟开始抱怨他们的母亲,为什么把房子留给大儿子陈升,而不是自己,开始沉迷赌博。
卫卫是个很听话的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经常被自己的爸爸,陈升的弟弟,反锁在家里看电视或写作业,总之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
后来,陈升的弟弟索性把自己的儿子卖给了“花和尚”,人物外号。
陈升去找过“花和尚”,但“花和尚”不愿意给。
陈升对自己的弟弟、妻子、妈妈、侄子都带着歉意,歉意是自己入狱这九年的离开。
怎么弥补这种歉意呢?
不管是事实还是幻想,总之,陈升带着小时候的卫卫去了孩子最喜欢的地方,游乐场。
陈升和卫卫在游乐场玩耍时,摄影机也随着轨道进行了一圈环绕。
那是陈升和卫卫非常主观的视角,越是刻意强调的主观,越有可能的幻想。
为什么呢?
因为后来的陈升附体“老医生儿子”的角色,遇见了成年的卫卫,卫卫已经长大成了半大小子,因为亲情的疏离而自卑,经常被同伴欺负。
摄影机就如一个随意游荡的眼睛。
在过去、未来、真实与幻想之间来回穿梭!
就如片中的诗句:“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
02陈升的妻子
陈升的妻子这一段是最感人的。
当陈升将卫卫带出房间时,画面突然切换为了一个歌舞厅的场景镜头,这是过去陈升与妻子在舞厅的相识相恋的场景,他想念自己的妻子了。
这种想念该如何安顿和释怀?
电影又来到了一场虚实转换。
陈升带着老医生给她儿子的衬衫,去荡麦(地名)找她的儿子。
电影里反复交代了,这地方时常有“野人”出没,有一次“酒鬼”(外号)开车,不小心撞死了人,遇见了“野人”,把自己吓疯了。
很有可能是,这个被撞的人就是老医生的儿子,因为后来陈升”附体“老医生儿子时,坐上了那时还不疯的“酒鬼”的汽车。
那时的“酒鬼”明明待会需要开车,因为嗜酒,还是去小卖部打了酒。
所以,才出了后来的事故。
这一切又形成了闭环。
故事流转,过去既是现在,现在既是未来,这种流转同时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综合。
就此,就照应上了电影一开头的那段《金刚经》的念白:“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陈升入狱最后的一件事是,没能给妻子唱一首歌。
借着这次“灵魂游荡”,陈升大胆地给理发店的老板娘唱起了自己唯一会唱的儿歌。
如果仔细看电影,会发现,舞厅出现的那个穿红衣的女孩,就是理发店的老板娘。
说明理发店的老板娘,就是陈升的妻子。
陈升阴差阳错的穿上老医生给儿子的衬衣,此时的身份就已经发生了转换。
他不是陈升,而是老医生的儿子。
陈升在不同时间里游荡,也处于不同时面的不同年龄,整个电影是任何含混时间的综合,唯一不变的人物的感情。
陈升对妻子的留恋、想念、依赖的感情。
第一次到理发店洗头,陈升就对第一次见面的理发店老板娘,说了整部电影里最多的台词。
他讲了家乡一个老大哥替人坐牢的故事,其实讲的就是自己的故事,陈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坏人”,相反,他重情重义,代人受过。
反而受到自己弟弟的不理解。
他孤独地让人心疼,孤独地唯有诗句可以发泄,唯有梦境可以解忧。
当他给自己的妻子如愿唱完一首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会表达感情的中年普通男人的“卑微”和“细腻”。
03人生最后是和解
很多人吐槽,电影看不懂,为什么还能获得那么多大奖?
说明你真的没看懂。
有人问,老医生的角色是什么?
依墨落看,老医生的角色其实代表着的是“陈升的母亲”。
老医生在等自己的儿子,珍藏着送给儿子的衬衫。
可想而知,陈升入狱的九年,陈升的母亲就是这样等待、想念自己的儿子的。
两个不同的人,带着相同的感情在凯里(地名)的“农村医疗所”的相遇、生活。
正是彼此感情的寄托。
面对时间的困局,毕赣选择在诗意的影像中达到和解。
人在时间的流转中,在梦境的轮回里,终于安放了内心所有的亏欠和不安。
最后,当陈升疲累的在火车上睡着,车窗上,卫卫画的时钟向前猛拨。
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够获奖?
除了高超的拍摄技法,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情绪。
看电影的人莫名地被里面的一种情绪,牵引,牵引着你往下面看下去。
这种情绪叫“共鸣”,身为普通人的共鸣。
没有言情剧得夸张手法,没有古装戏的滤镜,破败的农村,陈旧的交通工具,连打台球的案台都那么有共鸣。
每一个“我”都曾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都玩着那样的台球。
是虚妄的影视和小说激发了人们的幻想,硬硬地幻想出来一个美好世界。
普通人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能看到更多的“真实”,却一样不落地体会着“高贵的孤独”。
导演毕赣用长达60分钟的一镜到底,做到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史无前例,也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
人生啊,活到最后,都是与自己的和解。
最后,李泰祥的《告别》撕裂黑暗而出,影院的灯也亮了。
“我醉了,我的爱人。
在你灯火辉煌的眼里,
多想啊,就这么沉沉的睡去,
泪流到夜里,醒了不会想起,
在所有同向的航行后,你的归你,我的归我。
请听我说,请靠着我,请不要畏惧此刻的沉默,
再看一眼,一眼就要老了,
再笑一笑,一笑就走了,
在所有同向的航向后呜呜呜呜呜,
各自曲折,各自寂寞,
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作者:墨落。喜欢这篇文章就下方点小火箭,遇见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