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个体化用药管理

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CSATISC)于10月9日-10月11日采用线下+线上的会议形式召开。此次会议专家云集,众多神经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临床医生均汇聚于此,可谓一场盛大的学术盛宴。在卒中二级预防管理论坛上多位专家对卒中二级预防相关的最新进展做了汇报,下面就一些精彩的报告与大家做分享。

会议精彩内容回顾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管理

赵性泉教授首都医科医院

赵性泉教授汇报的主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管理”。他指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于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好发部位之一,且颈动脉颅外段位置表浅,易于探察,故颈动脉斑块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在临床实践中,如就诊患者有体位性眩晕、头晕、眩晕、肢体麻木等脑缺血症状或有≥1种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均应建议行颈动脉超声筛查以便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人群,早期预防。在卒中的二级预防中,斑块的管理也至关重要。卒中的复发与斑块的易损性密切相关。有斑块的卒中患者o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oxLDL是斑块稳定性的强影响因素。抗氧化剂普罗布考与他汀联合协同增效,可显著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结构,逆转斑块。王拥军院长进一步提出了优化卒中二级预防的新方案,即ASP(抗血小板药(Antiplatelet)+他汀类(Statins)+抗氧化药物普罗布考(Probucol))或ASAP(抗血小板药(Antiplatelet)+他汀类(Statins)+降压药(Antihypertensive)+抗氧化药物普罗布考(Probucol))。

卒中全流程管理

潘旭东医院

潘旭东教授汇报的主题是“卒中全流程管理的必要性”。潘教授强调要建立卒中全程管理的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整合多方资源,发展闭环式管理。闭环式管理具体要求:(1)院前:提前预警,预防为主,加强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急救无缝对接,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2)院中:建立卒中中心网络体系;住院患者规范评估,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及复发风险评估;院内/随访规范药物治疗;制定标准化/个性化治疗方案;配备健康管理师,加强院内外多方合作,全方位落实健康管理。(3)院后:医生健康管理师的协作随访/患者教育;构建卒中患者大数据平台,实现卒中患者的数字化管理。针对全程管理中的多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他指出:危险因素干预依然是卒中预防的重点,越多的危险因素得到控制血管事件发生越少。综合控制多种危险因素也是预防卒中复发的有效手段。有研究发现,LDL-C、甘油三酯、HDL-C和血压四项,达标项数越多,卒中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越低,可见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积累效应,因此多种危险因素综合防治至关重要。从SPARCL最新事后分析看高强度他汀长期使用李小刚医院神经内科降低胆固醇水平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SPARCL研究作为首个针对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二级预防的RCT,开创了降胆固醇基石药物他汀防治缺血性卒中的新时代。它早在年发表在NEnglJMed的文献中便证实了高强度他汀治疗1年即可能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坚持治疗5年可显著降低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SPARCL研究的横空出世,使他汀在卒中二级预防中拥有了有力证据,并推动了国内外多部指南的更新,可谓是他汀防治卒中的里程碑研究。精准控释平稳达标—适合中国卒中患者的降压方案张勇医院高血压是卒中发生的首位危险因素,从全球来看73%的卒中负担与高血压相关,我国卒中患者中53%归因于高血压,卒中风险随血压升高而显著增加,因此做好血压管理是卒中患者进行有效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遗憾的是我国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其血压达标率仅在一半左右。我国卒中患者如何规范管理血压呢?基于我国卒中患者降压治疗的临床需求和特点,血压管理应在如下几方面注重“量体裁衣”:

1

注重血压达标

荟萃分析显示,与理想血压相比,血压控制不佳可升高卒中风险,血压达标至关重要。目前多国指南推荐更严格的目标值,最新发布的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采用/80mmHg的降压目标,老年患者可放宽至/80mmHg。

2



转载请注明:http://www.xdjhq.com/xgyy/9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