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大医院急诊室又收到了一面锦旗。
“这是上周出院的一位患者送的。3月底,他心跳医院。这次,医院送锦旗。作为医生,看到患者恢复的这么好,我们是由衷的开心。”浙医二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主任医师说。
“而且患者说了,他在单位里请假半个月,重新回去上班。他说差点活不过来了,同事都不相信,‘生了这么严重的病,现在像没事人一样,怎么可能?’的确,心脏骤停,像他恢复的像以前一样,什么功能都没有受影响,真的是个同样的病人里面才有一个的。”
这位患者才39岁,姓季,萧山人,在一家大公司里面做领导,出事那天是傍晚,中午他喝了六两白酒。
季先生倒在下班回家的路上
心跳骤停是因为“恶性心律失常”
(制图章琳)
张茂主任调出季先生的病历——
3月30日傍晚7点左右,季先生和同事一起坐车出公司,同事开车送他回家,他坐在汽车后排。两个人都没有吃晚饭。
突然,季先生嘴里“哼”了一声就歪在汽车后座,同事叫他没有反应。
赶紧停车查看,发现没有呼吸了。还好,医院很近,同事打开双跳灯,一路飙车,三五分钟,医院。
医院立即为他做心肺复苏等急救治疗,进行心脏除颤,当天转诊到浙医二院解放路院区进行下一步救治。
浙医二院急诊科周广居副主任医师是季先生的首诊医师,张茂主任和周广居医师为季先生做全身“低温治疗”,他在重症监护室住了5天,转入心内科,由蒋骏主任医师植入“心脏除颤仪”。
观察一周,情况稳定后出院,身体各项指标评价为“优”。
医生们判断,季先生这次惊险的心跳骤停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
心跳骤停是引发猝死的主要原因,占了80%,这种猝死被称为“心源性猝死”。全球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达万。
而心跳骤停的高危因素是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或者有遗传性的心律失常。
心率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发生变化,变化幅度太大,心脏一下子适应不了,就可能发生心跳骤停。
季先生为什么心跳骤停?
出事中午喝了六两白酒
父亲52岁死于心源性猝死
季先生才39岁,而且根据检查,他没有冠心病,怎么一下子就心律失常、心跳骤停了?
医生们问他的老婆、同事,说了这么两个情况:中午,季先生在外面应酬,喝了六两白酒,不过他平时酒量蛮好的,这比他平时的量稍微多一点;还有,他的爸爸52岁的时候也心跳骤停了,没救过来,据当时的医生说是心脏方面的毛病。
张茂主任说,季先生这次的心跳骤停和这两个情况都有关系。
引发他心跳骤停的心律失常会发生在情绪激动、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发热、大量饮酒、饮茶、喝咖啡、连续吸烟、服用某些药物时出现,有冠心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容易出现,没有心脏病的健康人有时候也会发生。
“喝酒会导致血管收缩,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从而诱发心律失常。长时间饮酒,也会让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从而发生高血脂症或导致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冠心病和脑中风。”张茂主任说。
另外,季先生的爸爸52岁死于心源性猝死,这也是一个明确的遗传因素,季先生要比普通人更容易患心脏方面的疾病,甚至因此猝死。
为了预防季先生再次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蒋骏医师在他体内植入一个微型心脏除颤仪。除颤仪可以监控心脏跳动的情况,万一下次再发生类似情况,可以自动实施早期的除颤治疗。
(季先生送来的锦旗院方供图)
心跳骤停后立即做心肺复苏很关键
救治过程中保护脑功能很重要
“季先生很幸运,到医院的时候心跳呼吸都没有了,但两周后恢复的像正常人一样。要知道在我国,心跳骤停后,完全恢复的病人仅为0.07%,个人里面最多只有1个。”张茂主任说。
为什么季先生如此幸运?
心跳骤停后,及时的抢救非常关键,季医院边上,马上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急救,医院为他做了3次除颤治疗,消除恶性心律失常。
在心脏骤停4分钟以内,要立即为他做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恢复心脏供氧,才能保护脑功能不受损伤。
另外,到了浙医二院后,医院马上为季先生做了保护脑功能的“低温治疗”,用34℃的低温,小心保护他的脑功能和其他脏器不受影响。
张茂主任说,“救治季先生这样的心脏骤停患者,最最关键的是为患者者立即做心肺复苏,为以后的治疗争取机会。发现猝死患者,千万不要头脑一热,医院,应该立即做有效的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要求是,30次按压(15-18秒)2次人工呼吸。大部分成人患者,心脏骤停主要是心脏原因引起的,所以,发现患者要先做胸外按压,帮助心脏跳动起来。
”不要纠结要不要对陌生人做人工呼吸,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开通气道、人工呼吸等步骤,建议只进行持续的胸外按压。
长按指纹
一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