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或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运用心脾相关理论指导本病辨证论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
心脾相关论
脾胃与心之间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经脉角度来看,脾胃与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灵枢·经脉》中提到:“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这句话描述了脾胃与心之间的经络关系。虽然脾胃居于中焦,心脏居于上焦,看似互不相连,但实际上它们之间通过脾胃的支脉、大络、经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气互通,相互影响。其次,从五行角度来看,脾胃属土,心属火。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中,火生土,因此心与脾胃之间存在着母子关系,相互联系密切。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反之,心脏的问题也可能通过五行相生的关系影响到脾胃。最后,从气化角度来看,《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这句话说明了脾胃在气化过程中对心脏的影响。脾胃作为多气多血的脏腑,主受纳、运化水谷,是气血生化的源泉。心脏血脉气血的盈亏实际上是由脾的盛衰来决定的。综上所述,心脾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五脏相关学说”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心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中,心脾的联系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调节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心悸病机
历代医家对心悸的病机已有深入的探讨。在众多医家论述中,《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心悸之病,责之虚与痰的理论,强调了虚和痰在心悸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证治准绳·惊悸恐》也认为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明确指出心悸的主要原因是虚和饮。《景岳全书·怔忡惊恐》则特别强调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进一步揭示了心悸与阴虚的关系。在继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现代中医从心脾相关立论,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包括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则是本病继发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心悸病机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是四个主要的环节,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在对数百例心悸患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病例都有心悸、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等气虚证候。有些患者还同时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及肢体困倦、胸翳痛或有压迫感等痰浊外候。这说明在广东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心悸患者多以气虚痰浊型为主。从病因来看,现代生活方式对心悸病机也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度的膏梁厚味、过嗜茶酒、肥甘无度等不良饮食习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因素导致了脾胃损伤,使运化失司。一方面,脾胃损伤使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导致心气不足,进而引发心悸。另一方面,脾主运化,脾胃损伤则运化迟滞,容易产生湿浊之邪。湿浊之邪上犯胸阳,闭涩心脉,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的出现。同时,痰浊日久可致脉络瘀阻,使心悸病机更为复杂。综上所述,心悸病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环节。正虚和痰瘀是本病的根本原因,而现代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治疗心悸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预防心悸的发生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习惯等措施。
治疗制法
以心脾相关理论为指导,我们在临床上运用调脾护心、补气除痰法治疗心悸。心悸的本质在于虚损,其中以心虚为主,而全身的虚弱以及五脏六腑功能不足和失调是其背后的主要因素。心气虚的情况与脾有着密切的联系,心气虚主要表现在其主血脉功能的下降。而要提高这种功能,气与血对心的濡养显得至关重要。脾作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主升运,能升腾清阳,从根本上有益于益气养心。因此,我们在治疗中心强调补益心气应以健脾为重。此外,脾胃的健运能够防止湿气积聚,从而减少痰的形成。这也为除痰法奠定了基础。除痰法是治疗心悸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针对标实而设。通过除痰可以通阳,有利于心阳的恢复。这其中也寓含了补益之意。补法和通法是治疗心悸不可或缺的两大原则。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心悸的具体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通法和补法。可以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也可以根据病情通多补少或补多通少,甚至一通一补,通补兼施。这样的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临证审病求因举隅
(1)冠心病心悸
冠心病心悸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阴心阳虚为本,以痰瘀闭阻为标,广东地处南方潮湿之地,以心气(阳)虚兼痰者多见。气为血帅,心气不足,则血脉运行失调,兼以痰瘀扰心,故心中怵惕,导致早搏等心律失常。治以益气安心、化痰行瘀之法。选方以温胆汤加减。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或吉林参;偏虚寒者,去竹茹,加桂枝或桂心;兼瘀者,加失笑散或三七末。主治心律失常属气虚痰瘀者。证见:心悸动,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或同时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
(2)风湿性心脏病心悸风湿性心脏病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血瘀、风、痰湿为标;心病为本,它脏(脾肾肝肺)之病为标。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以阴阳两虚和瘀者多见,心之阴阳气血亏虚,瘀阻心脉,心失所养,故见悸动不宁。治疗宜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更需要调理脾胃,调脾护心,益气除痰祛瘀。方选炙甘草汤加减。主治:风湿性心脏病阴阳俱虚夹瘀之心悸。证见:心悸动,体羸气短,面色黎黑,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或结代。
#我来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