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有的则表现为动脉栓塞以及脑梗塞而死亡。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和拥挤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5~15岁,复发多在初发后3~5年内。
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保持和增强心的代偿功能,一方面应避免心过度负荷,如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另一方面亦须注意动静结合,适应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的储备能力。
适当的体力活动与休息,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注意预防风湿热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心衰时,使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
中医学认为风湿性心脏病多属于“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或风湿热邪直犯,内舍于心,乃致心脉痹阻,血脉不畅,血行失度,心失所养,心神为之不安,表现心悸、怔忡,甚而阳气衰微不布,无以温煦气化,而四肢逆冷,面色晄白,颧面暗红,唇舌青紫。水湿不化,内袭肺金,外则泛溢肌肤四肢或下走肠间,见到浮肿,咳嗽气短,胸闷脘腹痞胀,不能平卧等证。
已故的李可老中医对风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是: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无力鼓邪外出,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伏在三阴经的本脏,成为半死半生的格局!根据《内经》的理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犯人,皆因本气虚,如果本气不虚,不会受侵犯,即《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总的来讲:论病因,则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湿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世多真寒证,又多假热证,辨之稍有差异,生死攸关。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统摄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这个阳气,是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起的混元之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肾气。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所以《易经》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地讲就是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微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李老说胃气一般叫中气,先天肾气和后天中气的关系是:后天无先天不立,先天无后天不继。《内经》说五脏皆稟气于胃。所以引申出重要的原则: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人比喻: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所以《易经》说后天脾胃:大哉坤元,万物滋生。一个先天,太阳是万物的开始,脾胃是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重要脏器,所以结论是厚德载物,这是赞扬脾土,所以后世治法补中土以溉四旁,中气运转,五脏得到保证,元阳就保住了。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肾气伤,彭子益叫做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
可见脾肾为人身的两大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李老引用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的话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于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出张景岳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以上这几点我们要刻骨铭心,时时牢记,切切不可忘记!本来中医治病就是以本气为主,以人为本。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虽然是养生的大道,但治病的时候是我们始终遵循的一个道理。
健康小问题,身体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