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线的风筝我的父母与童年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

12月有我的父亲与母亲的忌日,也有……我的生日。母亲已经走了20年了,父亲刚刚走了1年,一直想写点文字纪念他们,也回忆一下我的童年和家乡。但是回忆并不总是美好的,可能会揭开很多痛处和伤疤。今天我尽可能平静地记述我的父母与童年,时代久远,人事纷杂,真实性已不可考,就当讲一个故事,一个极其普通的中国北方工农家庭的故事。惟愿告慰先辈,慰籍我心,若能得诸君闲时一读,幸甚。

回忆我的童年,冷暖甘苦,一言难尽,坦率地讲,并不幸福,灰色为主,有诸多不幸和遗憾。除了那个年代多数普通中国家庭的贫穷外,最大的印象是难和痛——因病而难,因病而痛。

我祖籍河南林县(现林州市),先祖好像是从山西长治迁过去的,到我爷爷那一代又迁到山西屯留县(现长治市屯留区)。我爷爷是个传奇人物,读过几年私塾,天资聪慧但不爱学习,十几岁时阴差阳错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学会了中医,从事卫生工作,还当过什么首长的警卫员,解放战争后作为南下干部成员,受命派往福建省三明市工作,只是因为奶奶生病没有去成,之后短暂在县里做过事,当过赤脚医生,再后来就回乡务农了。每当听到这些往事,我都为他没有能成就应有的事业和得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遗憾,他倒很豁达,不怨天尤人,说自己没什么文化,当兵也没上过一线战场,自己没有在外建功立业主要是家庭原因,党和政府已经对他很好了,后半辈子能享受平静的乡间生活也很满足。所以爷爷虽然是农民,却并不太会种地,喜欢看看病、做些杂活。爷爷一生身体健康,80多岁寿终。如果说有遗憾的话,可能主要是家庭:奶奶长期患病(慢性心脏病,后面这个病还会多次出现),好像在我四五岁时就病逝了。我三叔也得了心脏病,英年早逝。

我父亲生于年,是长子,还有两个叔叔一个姑姑。父亲从小聪慧勤奋,虽上学较晚,但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典型的好孩子、学霸,家长和老师都寄予厚望。上了当时晋东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太行中学,学习成绩优秀,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还当过校团委副书记和地区级三好学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此言不虚),高考志愿应该在清华物理系和北航之间做出选择,遗憾的是“文革”发生,高考取消,父亲的大学梦没有实现(尽管改开后读了在职本科),此事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和心结。年,父亲到晋城矿务局(现晋城煤业集团前身)工作,从普通工人做到中层干部,直至退休。

父亲和母亲经人介绍认识并很快结婚。母亲生于年山西屯留县,家世也很传奇。姥爷是一个地主,运动中被批斗,被迫离婚,姥姥带着一儿两女改嫁。姥姥一生聪明能干,还有大家闺秀的影子。姥姥姥爷和舅舅很疼我,我小时也和娘家人更亲近。

母亲性格温和善良,也很聪明,很爱父亲,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是一位典型的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然后意外来得很早很突然,婚后不久,母亲就查出患风湿性心脏病,为什么得此病?应该不是遗传原因,反正说不清楚。我的家族中三位近亲(奶奶、妈妈、三叔)都得了慢性心脏病,姑姑和舅舅也因病早逝,除了抱怨命运不济、老天不公,还能怎样呢?

母亲的病由急性转为慢性,短期内不致命,只是不能干重活,长期靠药物维持,隔三差五住院。生病最严重的影响是,医生建议不要生育。没办法,父母只好收养了一个女儿(我姐)。后来,母亲意外怀孕了,医生强烈建议不要生下来,孕妇患有心脏病,身体虚弱,很难顺利生产不说,生产过程中,是保大还是保小?就算勉强生下来,由于孕妇长期服药,胎儿会不会有身体和大脑缺陷?当时医生的建议是出于对母子健康的负责任态度,完全可以理解。想想现在,不要说有心脏病不能生育,就是得个小感冒都不敢怀孕。但父母尤其是母亲强烈坚持要生,母亲甚至说过“哪怕以命换命,我也要生一个孩子!”

我的出生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可能性很小的小概率事件,尤其是母亲以命相搏换来的,这并非夸张,而是当时医生的评价。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要想顺利生产,实在是巨大挑战。万幸的是,当时正巧山西医医院考察,据说还有北京专家,专家组对母亲的病情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xdjhq.com/yszl/94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