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法国CAEN血管外科博士,硕士生导师,精通法语、英语,是河南省微创心胸血管外科手术开拓者、领航者,省心胸外科“急、危、重”病例手术优秀专家代表,省心胸血管复杂、复合、疑难病症优秀专家代表,河南省卫计委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第12届河南省青年联合会卫生界别秘书长,河南省公益组织“豫医联盟”第一、二届主席。他从医30多年来,主持过多项省级科研项目,获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尤为擅长心脏病的相关治疗,经手近台手术,对肺动脉高压诊治有独到之处,曾率先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心脏病相关手术中,在精准医疗、心胸外科微创领域有很深造诣。他就是现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医院心胸血管病中心特聘主任----张建卿教授。
做患者值得信赖的亲人
在同事眼中,心血管病人最难“缠”,稍有不注意就会惹来麻烦,但张建卿从不这样认为,医院当成“家”,怀揣浓浓爱心,把病人当成亲人、家人一样精心治疗和照顾。对每一名接受诊治的患者,张建卿都能熟知他们的病情、花尽心思摸清他们的喜好,再沟通做到“对症下药”。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些病情复杂,不稳定,家庭贫困,经常见到他苦闹,看见到他害怕,由于很多病人见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会紧张,他便不穿白大褂和他们交流,主动为患儿分忧,帮助联系各种爱心组织,组织捐款,并在术前精心制定适合病人情况的手术方案,术中精准操作,术后精细监护,力在还给患儿一颗健康的心脏,让他们出院后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生活。
由于心脏病病人都有心理负担,对心脏病人的护理治疗有着特殊性,对病人的治疗有较高要求。例如一名8岁男孩建某,家境贫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入院后完善了相关的检查,手术指征明确,张建卿明确判断随着病情发展,孩子的转归会很差,严重到可能危及生命,早期手术对孩子生长发育,以及生活质量会有很大的改善。而孩子的母亲由于担心手术风险以及费用问题,坚持不同意手术,情绪激动时还会在病区大吵大闹,甚至恶语相加,可是这并不会影响张建卿的判断,他依然耐心说服孩子家长,细心讲解此类疾病的发展以及手术方案,并为他们申请到了各种爱心救助。最后患者家属同意手术,并且手术过程顺利,最后孩子治愈出院,虽说治疗过程中有些不愉快的插曲,张建卿在术后还是经常询问孩子恢复情况,并去当地随访,给出一些科学的健康指导。他经常说,“不要和病人计较,更不要憎恨他们,毕竟他们和正常人是不太一样的。”
几十年来,从事心血管工作,张建卿接触过的患者形形色色,也被误解和责骂过。但他从没有过放弃病人的念头,相反,他非常舍不得这些病人,一如既往地为他们做好治疗。真情换真心,当病人在出院后真诚地向他道歉和感谢时,在病人将他视同亲人时,他说:“此时觉得心里很甜很甜,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学习实践是他最大的乐趣
张建卿出身中医世家,但对中医耳濡目染的基础上,他选择了医学院系统学习西医,他把西医解剖和经络进行结合起来。年,刚参加工作两个月的张建卿便开始值班,一个月里,科室先后收治了主动脉夹层、急性心梗、冠心病、瓣膜病、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等危重患者。在他和老师的努力下,病人都转危为安。
张建卿清醒地认识到,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治疗有很大差别,必须要结合临床实践学以致用。当翻开一本《心血管外科学》和《解剖学》《病理学》等,里面用黑、红、蓝、灰色笔做的各种标记。“黑色标注得最多,是我读第一遍时做的记号。随着读的遍数越多,明白得就更多,标记就越来越少。”张建卿这样说。
每天上班,张建卿把弄不明白的问题和数据记下来,下班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找教科书对照和学习,直到弄懂弄通。经手治疗的患者出院,张建卿都会详细记录下如何诊断、治疗等细节。几年间,他记满几个厚厚的笔记本,重点分析的有多名病人。过段时间,张建卿把记下的内容进行总结和修正。
到年,张建卿到河南省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师从我省心胸外科元老之一,郑大一附院杨栋教授读研学习,几年间他接受杨教授培养,养成了严谨、热情、细心的工作态度,为今后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年,医院心外科,在这里,他第一次系统学习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心外科危急重症的规范化诊疗。白天,张建卿在科室学习诊疗,晚上结合问题到图书馆和教室继续学习。
年,张建卿再一次赴法国CAEN血管外科博士,系统学习冠心病、高血压等各种疑难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从此,他对各种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疗更得心应手。
病人康复是他工作的目标
年,张建卿博士被引进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工作,作为科室主任,负责科室日常工作。心胸血管外科病人种类多,病情复杂多变,每来一个病人,诊断、治疗,张建卿都冲锋在前。若有危重病人,张建卿都会守在病床边,直到病人转危为安。他回家只需要十几分钟,却经常两三天不回家。
一位69岁老太太,医院时,心脏里有两条支血管都堵塞,同时,双肾动脉堵塞,颈动脉双侧堵塞,需要实施“心脏搭桥、动脉血管支架、颈动脉内膜剥脱”三项手术才能确保健康。而张教授的团队又是凭借强大的技术合力一次住院,全部解决。他们结合患者复杂的病情,为患者制定了精细的治疗及手术方案,在患者治疗期间,夜深人静的时候,张教授的办公室也是亮着灯的,稍微闲下来的时候,他便查阅各种相关文献,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术后患者病情不稳定,医院,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及时给科室其他医生提出指导,直到最后病人康复出院。医院便是他的家,病人便是家人。
家住巩义市康店镇山头村的56岁患者齐XX,在进行“心脏搭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同时,还需要实施“肺叶切除手术”。手术复杂,由于体外循环转机时间长会对患者身体造成很大损伤,所以手术既要争分夺秒,又要精准操作。张建卿在手术前制定了很详细的手术方案,在手术过程中从容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应该是在二院会诊时,遇上一位40岁的病人,他因别的病症入院治疗,康复后准备出院时突然倒地,搞得大家手忙脚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张教授凭丰富的临床经验,在3分钟内判断出他是肺栓塞,于是实施了快速有效的救治,从下午1点他发病,到晚间10点手术、凌晨3点手术结束,我们从他体内取出了一条长达12公分、直径2公分的栓塞,成功挽回他的生命。张教授回想:“那么大面积的肺动脉栓塞,心脏都要被撑爆了,随时有生命危险,当然,他很幸运,医院发病,医院,现在想起来,仍然是惊心动魄,生死都是瞬间,手术每快一秒都是生机,都是希望。”
心胸血管外科成立以来,在张建卿的带领下,还成功开展从病人胸腔取出了一根长达50公分的钢筋,年,11月15日,张建卿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3D打印与心脏医疗手术的结合应用”手术,开展世界第一例个体化3D打印心脏手术,并运用在复杂心脏病患儿张某某身上,数万人在后来的治疗中因此受益。
带好团队是他应尽的职责
张建卿在科室划了几条“红线”,并带头遵守。他要求所有人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常做换位思考,医生必须及时把病情、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病人讲清楚,任何时候都不能与病人争吵。20年来,科室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没有一次投诉。
一个高效的团队是成功的关键。每周五下午业务学习会,所有人轮流主讲新技术、新业务或典型病例,大家的治疗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科室专门制作了《病区医生评价表》,请病人出院时填写,哪位医护人员如果未达标,经核实后与绩效工资挂钩。年轻医生都会医院进修学习,科室人手不够,张建卿自己顶上。现在,科室人人都能独当一面,形成了年龄结构层次合理的专家团队。
多年努力不负苦心,现如今心医院的品牌科室。在张建卿的带领下,心血管外科在瓣膜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方面有较高诊治水平,得到老百姓的高度认可。在张建卿的带领下,科室响应习总书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号召,以人民健康需求为抓手,向慢病管理进军,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为主,向治疗前预防、治疗后康复指导延伸,全方位、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正在形成。
张建卿,这位当代的“白求恩”,他是心血管病患者的回春妙手,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更是可以信赖的朋友。他说,只要通过努力,让一个个患者转危为安,健康地走出病房,就感到莫大的安慰,病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感谢,都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
(闫洧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