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一天除颤十几次
危重患者救治成为科室核心
50岁的赵女士(化名)是一位肿瘤患者,第二次化疗时自己就感觉心慌胸闷,出现室颤后被送到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奇怪的是,赵女士一天十多次室颤,医护人员专门守在一旁随时除颤。但原因是什么?
在经过各项问诊研究后,王均志将矛头指向了:“考虑可能与化疗有关。”于是,改变治疗方案,调整特效药、补充电解质,通过多种办法后,赵女士的室颤逐渐得到控制,从此前的一天十几次到四五次再到一两次,15天后康复出院。
赵女士只是年心血管内科接诊的其中一例危重患者。据了解,这一年心血管内科门诊量人次,平均每天接诊人次,比年同期增长了7%;住院量人次,其中住院患者中1/3都是危重患者,比年同期增长1%。更重要的是,在这么大门诊量和这么多住院患者的前提下,住院天数缩短至5.9天。
王均志说:“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恰恰是我们心血管内科的核心竞争力。”这份自信,源于他们对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对药物使用的与时俱进。
三项介入新技术应用临床
筑起救治能力新高地
技术一
打通血管的隐形支架
“我不想在身体里放个支架,我还这么年轻,没有安全感。”前降支近端显示90%狭窄,年仅43岁的赵先生(化名)却对支架充满了排斥。心血管内科医生根据他的病情向他推荐了另外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药物球囊。将治疗药物涂抹在特殊球囊上,让球囊将药物送到血管壁上。这样不仅能解决血管狭窄的问题,又能满足患者不放支架的需求,就像一个隐形支架,悄悄发挥着作用。
据了解,药物球囊技术开展以来,目前已经有近40位手术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年轻的患者。
技术二
可以溶解的可降解支架
支架还可以溶解?“是的!”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均志说。他解释,可降解支架的成分是聚多胺,这种成分在3年左右就可以完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既完成了支架的使命不会永久破坏血管的功能,等分解后,血管的弹性便会逐渐恢复。但可降解支架并非适用所有的冠心病患者,有严格的适应症。同时,因耗材特殊也极为考验手术人员的技能,操作时要更细致更小心才行。目前,心血管内科已开展了两例可降解支架手术。
技术三
打通人体隧道的“金刚钻”
都知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现在,心血管内科就有一个真正的“金刚钻”,而且是专门用来治疗血管内顽固的钙化的,它就是冠状动脉腔内斑块旋磨技术。
“因为现在有很多内膜钙化的患者,堵在血管内,挡住了支架通过的道路。旋磨技术就是专门消灭这些钙化斑块的。”王均志说,旋磨头的速度每秒钟高达十几万转,可以快速打磨掉这些坚硬的板块,给支架疏通道路。这种技术也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中唯一能祛除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手段。
这就是年,面对疫情防控,心血管内科主动学习开展的三项新技术。再加上此前已经开展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封堵治疗、食道调搏检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等。目前,心血管内科已经打造出十项特色技术,为患者治疗提供更多希望。
药物治疗:与药物指南与时俱进
这份核心竞争力除了源自上述不断革新的各种医疗技术,还有这些年心血管内科团队在药物治疗方面的与时俱进。
对于67岁的心衰患者秦阿姨(化名)来说,心衰已经到了终末期,反复胸闷憋气,生活质量差、花费多,死亡率高。针对她的情况,王均志通过不断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按照最新药物指南,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诊疗,3个月后患者病情得到稳定。一年后,医院进行检查,医生翻阅她的病历,看到秦阿姨恢复得这么好,更是对治疗方案竖起了大拇指。
药物治疗是高血压、心衰等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为了让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王均志这些年坚持带领全科医疗人员不断学习最新的诊疗方案,对医学的不断学习、对新技术的持续研发,就是这份与时俱进的心态,让心血管内科的各项治疗不断刷新着城阳区乃至青岛的心血管内科水平。
管理、服务、人才、科研,在王均志这里全部均衡发展。年,心血管内科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目前在研科研立项3项、提交课题评奖1项、完成线上学术交流20场、市级继续教育2场、获得专利一项。
人才培养方面,科室医疗人员陈红医院举办的心律失常电生理大会,新增正高级职称人员1名,新晋升主治2名。
服务护理方面,通过开展优质护理,组织新冠肺炎应急预案演练和床边公休座谈会,以及走进社区等工作。
同时,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心血管内科被评为“志愿服务先进科室”“城阳区卫生系统先进科室”。王均志个人也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城阳区拔尖人才”“城阳区卫生系统优秀科长”,李亚荣获“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医院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王均志-城医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年城阳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院感控周“PDCA案例”获三等奖等。
作为青岛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年,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王均志对学科发展早就有了新构思。发展精准医学,很多心血管疾病都与遗传有关,有了基因检测就可以从遗传方面进行第一诊断;开展心脏康复,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具个性化处方,比如医生总是提醒患者“清淡饮食、多做运动”,但饮食怎么清淡?可吃多少?哪些运动比较适合?做多少合适?……所有的细节都要在这份个性化的生活处方和运动处方中标注,给与患者真正的康复指导。心血管内科专家介绍
王均志
王均志,医学博士,现任青岛市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山东省内科医师协会委员,山东省急救与中毒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康复委员会基层委员,青岛市心血管病介入学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心血管病学会委员,青岛市心血管学会高血压组副组长,精准委员会核心专家。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卫生系统为人民服务创先争优服务标兵,山东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优秀青年医学专家,青岛市职工道德建设十佳标兵,中国中产党青岛市城阳区第六次代表大会党代表,“王均志-城医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青岛市城阳区拔尖人才,城阳区劳动模范。
擅长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特别是冠脉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张之栩
张之栩,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青岛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科学会委委员,青岛市心电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委员。在国内和省级刊物、杂志发表论文5篇。荣获山东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城阳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年青岛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项,年完成自选课题1项,年举办青岛市继续教育1场。
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工作期间抢救了大量危重病人,曾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专业1年。掌握了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祝斌
祝斌,心血内科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青岛医学会心脏病介入分会委员,青岛市精准心血管病学组员。获得年青岛市院前急救技能大赛第二名、年全国急救技能大赛二等奖、年青岛市青年岗位能手、年青岛市上合保障先进个人称号。
擅长心脏内科疾病的诊治、心脏病急症的急救、各种结构性心脏病的防治,目前微创的冠心病介入诊疗为工作重点方向,现能够熟练完成股、桡动脉途径介入操作。
康玉民
康玉民,副主任医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5篇,获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
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诊治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对高血压、冠心病(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诊治有较深造诣。救治了大量急危重症患者。掌握了介入心脏学领域新技术如临时性、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先进技术。
陈红磊
陈红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青岛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会员,医院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兼职讲师。在国家级、省级刊物、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承担市级课题1项,区级课题1项,获山东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城阳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
从医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熟悉各种心脏病、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