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琳专栏你让文字陪我长大,我用文字陪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个日子和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总会搅动出一些些思绪。思绪随文字翻飞,飞出一串串记忆……

跟着女儿读书写字的母亲

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用每写一篇日记奖励一分钱的方法,诱惑着我与文字结缘。从此后,文字便陪着我一点点长大。不论世事怎么流转,只要能与文字相伴,我便始终能保持一份淡泊宁静的心境,能度过那些难熬的光阴。

时光飞逝,长大后的女儿想用文字陪着母亲慢慢变老。

前几日打电话给母亲,问她在做什么,她说她在写点东西。

昨日回家看她,她拿了村里一位八十多岁老人的书法给我看,说她很喜欢。并且也给老人写了些赞美这书法的文字,并很大声的读给我听。

在母亲的房间,桌上摆着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个放大镜。

母亲终是听从了我的建议。

去年冬天,她在我家住的时候,每天都在跟我抱怨,喋喋不休的说。一开始,我试着把她抱怨的事情一点点剥开分析给她听,后来我发现,任凭我说了多少遍,一转身她又是同样的抱怨。

我说,你最近是不是不读书了?她说,对啊,在你这儿我就想读点书,写点东西,可是一回到家里,我就想去打麻将,看电视。

我说,难怪呢,不读书你的思想就会狭隘,所以看问题就全盯在了消极的一面上。后来母亲从儿子的书柜找了几本书,心还真的慢慢的静下来,不再抱怨了。有一天和我一起做饭的时候,谈到对某事的看法时,母亲竟然用了于丹的一段话来佐证她的观点,好长好长的一段话,她竟然都记得。

临走的时候,母亲递过来两张纸,那是她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是对人生的一点点感悟。

10年前,父亲病重,医院照顾,心情极度灰暗。我说,你帮我写篇文章吧,写写我小时候的事情,说不定以后我也可以整个回忆录什么的。

母亲很认真的写了,我在生日前收到文章,它成了当年我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母亲写道:

闲暇之余,翻看着相册,第一页便是女儿的照片。女儿写在照片下面的字,映入我的眼帘,:“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又降临人世。她好奇的望着这陌生的世界,今后的生活会对她如何呢?酸?甜?苦?辣?她又会给人间带来什么呢?”

看着她的话语,我仿佛又回到了她的童年。她不就是在酸甜苦辣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小姑娘吗?

她出生在70年代初,生活在有十几口家的大家庭里。她是这个家庭中出生的第一个女孩。本来隔代亲,可是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他的爷爷奶奶一点都不喜欢她,加上先天不良,一生下来又瘦又小,身上皮包骨头,浑身毛茸茸的,活像一个小毛孩。脸只有鹅蛋那么大,又加上早产,闭着眼,不吃不喝,越发的瘦了。生下来后,她的爷爷连看她都没看一眼。

她出生十八天,她的奶奶到生产队干活去了,把一大家的家务活扔给了我。做饭喂猪忙里忙外,她哇哇大哭,可我却没空哄她,尽管心很疼。

在她两个月的时候,我又多了一样绣花的活。渐渐的她觉得我特忙,也变乖了,躺在花架底下,用小腿蹬着炕转圈,她在试着自己玩。多可爱的小女孩啊,我没有时间欣赏她,只是边绣花边瞟她一眼。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知不觉中,她开始牙牙学语了。我把报纸上的大字教她认,下次再让她认,她竟然认得。多聪明啊,我惊喜地告诉家人。从那以后,家人谁有了功夫谁就教她。那一时期她认识了许多字。再后来,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教她。烧火时,就用烧火棍在地上写数学,生字,拼音,她很认真很认真的跟我学。结果到上学前,一年级的基础知识,她已经全掌握了。有一次,我教的是二年级,学生不会算题,正巧那天女儿在教室外面玩,为了激励学生,我用了激将法。我说叫一个没上学的孩子来算题,你们给她出题,看她能不能算对。我把女儿叫到教室里,学生一边出题,她一边计算。再叫她和学生比赛10道题,她都能又快又准确地一个算完。最后我又出了以内数给她计算,有的学生甚至出了0,她都算对了。学生们目瞪口呆,最后全班想起了一片掌声。此时的她,一双大眼睛焕发出光彩,心中充满自豪。结果那次,女儿获得了荣誉,而学生受到了激励,都进步很快。

她聪明伶俐,胆子却非常小。她会走路了,就跟在我屁股后面转。一次,一头小猪跑到她的跟前,可把她吓坏了,哭喊着不敢走了。我边走边对她说:“不要怕,猪不会咬人的,你只管走。”可她站在哪儿一个劲的哭,就是不走。我有点恼,不再理她。过了一会儿,小猪走开了,她见小猪真的不咬人,这才大胆的走了。

从那以后,她便不再害怕猪了,再以后,鸡,猫,狗,猪全都不怕了,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喂它们呢。

一天她拿着菜叶喂小鸡,她一见小鸡都来抢她手中的菜叶,她突然把手抬高了,逗得鸡吃不着菜叶,都伸长脖子,跳着高抢吃菜叶。看到鸡抢不到菜叶的样子,把她乐得咯咯笑,笑得特别甜。也许这是最开心的她了。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儿子和侄女相继出生了。三个孩子同吃一锅饭,她这个姐姐难免要受委屈。那个年代,农村吃不到大米,还是她姥姥家给了一点,她奶奶就用一个大的沙碗,蒸了一碗,谁知饭一上桌,三个孩子一见米饭就都抢开了。不一会儿,姐妹俩打起架来,我听进了,急忙跑进屋,没问青红皂白,拖过女儿就打她。她哭着说:“妹妹不让我吃,我用筷子刚夹起来,她就用筷子给我打掉了,我婶婶就不管我妹妹。”我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从那以后,此类事情就再没有发生。我知道,姐姐是学会了忍让。

她的爷爷是商场职工,经常出差。每次从外面回来都会捎一些东西,老人为了没有闲话,两家一样的公平,所以东西就只有弟弟,妹妹,而没有她的,她都忍受下来了。可是后来,在三个孙女中,她却是最孝顺的。

女儿上学了,一到三年级都在我的班上。她看到大学生戴红领巾,很是羡慕,问我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带上?我告诉她,只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通过半个学期之后的评选才能加入少先队员。她听了点点头。

那一时期,她各方面都表现的很出色。其中评选时,每班只允许7名学生加入,女儿就在这7名之中。可是第八名学生一看到自己落选了,就哭了起来,哭得很伤心。

无奈,我只好说服女儿让出自己的名额给她,女儿没说什么,只是满眼泪水的点了点头。

事后,我也觉得很对不住女儿,但是我又为她骄傲,一个小孩子竟把自己应该得到的,盼望已久的荣誉让与他人,她了不起,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小姑娘。

光阴似箭,她升入初中了。初中的男孩很调皮,把女儿的眼镜打碎了,看不见黑板的她,又心痛买眼镜的要花钱,她哭了。班主任让男生拿钱买眼镜,女儿放学回家把这事说与我听,我告诉女儿,家里给你钱买眼镜,咱不要男同学的钱了。第二天,她就把钱还给了老师。

这件事情过去一段时间,有一天女儿拿回来一封信。信是班主任老师写给女儿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全是对我女儿的称赞。

她信上说:“我是一个刚踏上教育岗位,没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偏又遇上不听话的学生,一度产生改行的念头。那次周末的班会,你的发言感动了我。你说,我有两个妈妈,一个是生我养我的妈妈;一个是培育我走上成材之路的妈妈——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听到这里,我的心震颤了,我感动的流下了眼泪,我急忙把脸转向了窗外。

那天外面下着雨,雨水顺着玻璃往下淌,我那止不住的泪水,也和这雨水一样,顺着脸颊往下淌。我突然发现这个爱哭的小姑娘,竟然是这般天真、可爱,是你让我爱上了这群孩子,是你让我坚定了干教师这份职业……

在后来的日子里,师生俩亲密无间。当女儿得知刘老师周末独自一人住宿舍,善解人意的女儿从家里捎来东西和老师一起做饭吃,晚上又一起睡,让老师不再孤单,让远离亲人的老师得到一丝安慰。

女儿的作文写得很好,尤其是书信。曾经给她的弟弟写过一封,让全家人看了都感动的流泪;曾经给她的父亲写了一封,竟然长达10多页。其实她最初也不会写作文,全靠自己坚持不懈地记日记,从二年级一直写到高二。这些日记本她都保存着,不过她把高中的都拿走了,只把小学、初中的留给我了。

说起最初写日记,她也是经历了一番痛苦的。那次的清明节,我要求她写扫墓的内容,结果她拖到晚上也没有写。我很严厉的对她说,不写完,休想睡觉。我让她边回忆扫墓情景,再让她一句句说,再一句句写,一直写到了半夜。那次她是留着泪写完的。不过从此后,她一天一篇,从只有几句到多句;从没有内容到会捕捉内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俗话说,没有经过酸甜苦辣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只有经过酸甜苦辣,才能把自己锤炼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女儿,你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吗?

父亲去世后,母亲到我家里住了一段时间,我们都要上班,无法陪她,我便建议她读书。她从儿子的书柜里挑了两本书,之后两篇读后感也随即出炉。一篇是《笑着活下去——读〈佐贺的超级阿嬷〉》;一篇是《用爱来抚平一个极度悲伤和自卑女孩的心灵——读〈青铜葵花〉》。读得投入,写得感人。

母亲心脏不好,几乎有半年的时间是不出家门的。又一年,我建议她给自己写传记。她又听从了我的话,开始动笔。虽然脑血栓的后遗症让她的手不够灵活,字写的很吃力,但她坚持了下来,写了30多页,叫《如烟往事》。每次回家看她,她都要赶紧让我读读,给她提点修改意见。

年,姥姥去世后,我们没让她去送最后一程,于是她写了一篇悼文《悔》,读得我们泪水涟涟。我用一种很复杂的心态记录下这件事:

目送

1

用了龙应台的文章题目做我的此文题目,是因为我发现,在表达父母和孩子之情时,再没有比这两个字更为准确,更为贴近,更为入心的了。

2

上次回家,听母亲唠叨时,她说的最多的一个字是“孝”。因为姥姥在这个五月里走了。她说自己不孝,说姥姥住在敬老院里也没能伺候她;她说姥姥临去世前也没能看看她;她说她也没能送姥姥走……

所以在烧五七时,她说什么都要去,她亲手做了花圈,还写了悼文,名字叫《悔》。她在姥姥坟前读给姥姥听。她给我看她写的悼文,那字大大的,弯弯曲曲的。那是因为她的眼睛白内障影响了视力,还因为血拴过手是抖的。

3

听她在说这些的时候,我心里是很复杂的。因为她的不孝很大的原因是我们造成的。

她在四十多岁上就得了风湿性心脏病,老了就更为严重了。父亲在世的时候,曾经几度提起要给她做心脏换瓣手术。当时担心下不来手术台,就一拖再拖。

那些年,即使这样,她也会在每年的暑假把瘫痪的奶奶接回来照顾。而她自己的奶奶也是在她怀里去世的,那时候她还是个孩子,和奶奶住在一个屋,冬天她把奶奶的脚放进自己的腋窝下暖和着。我知道她很孝顺,比我们做得好。

4

姥姥住在养老院的那些年,我们家就没消停过。她第一次发生血栓,一处拴在腿上、一处栓在胳膊上。这个手术让她元气大伤,好不容易养好了,父亲病了。从病到去世这一年,医院,把她给折腾坏了。身体也就更差了。于是有了第二次血栓,这次栓在大脑上,住了20医院。没有了父亲的帮忙,这20天是弟弟陪的。

出院后,弟弟一家就和母亲住到了一起。自此后,在弟弟和弟妹的精心照顾下,母亲恢复的很好,身体竟然一天比一天的好。

每当母亲感觉自己的身体很好时,她就会偷着坐车去敬老院看姥姥。弟弟很生气,就来向我告状,我再打电话说她“以后不要偷跑,过马路不安全的,有事让我弟弟去送。也不要去太多,你身体受不了”之类的话。

5

为了让她不操心,什么事情弟弟都不让她知道。就连那年冬天弟妹做了个手术都没告诉她。

我生病后,一开始是瞒着她的,当她知道后,不几日便患上带状疱疹,医院。这让弟弟痛下决心,以后凡事坚决不告诉她。

四月时姥姥身体出现状况,姨们打来电话,问弟弟要不要让母亲去见见,弟弟果断回绝了,他实在是害怕母亲再受刺激。他说,就这样吧,若是以后有什么埋怨,我担着好了。之后他给我打了电话,我们俩一起去看了姥姥。那时看起来姥姥的精神尚好。

不曾想,一月后姥姥去世了。母亲是在殡仪馆里见了姥姥最后一面,瞬间瘫倒在地,三个大小伙子也没能拉起她。晚上,弟妹买了安眠药给母亲,让她睡下了。火化那天大家建议她不要去了,怕那场面她受不了,于是我在家陪了一天。

6

我不知道我们做的对不对。她爱她的母亲,我们爱我们的母亲。她想去照顾她的母亲,可我们担心她会硬撑着去做这些事。她希望她的母亲健康,我们希望我们的母亲健康。在对姥姥和对她的情感中,我们还是更爱她一些。我们认为姥姥还有五个子女可以照顾,不差她一个;而我们只有一个妈。她认为谁的孝顺是谁的,不能替代。我们认为,为了弥补你的遗憾,我们给姥姥一些钱。她认为老人需要的是陪伴,是笑脸,是顺着她的心。

我承认母亲说的都对。我也能理解母亲的心意,可是很多事不能两全。她希望能目送着她的母亲越走越远,而我们希望,母亲永远在我们的目光中。

其实,最早我写母亲的文章是一篇下水文,是给学生抛砖引玉用的。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我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母亲,仿着《我的母亲》的结尾来结尾。我这么要求学生,也这么要求自己,才有了如下的文字:

我的母亲

我爱写作,可我的文字里很少出现母亲,只在去年我的生日时,抒发了一些浅薄的感情。不写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在我心里,母亲是一本厚重的书,一本我读也读不完的书。我怕我笨拙的笔写不出个一二三来。

母亲很能干。我总觉得母亲的能干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她是家中长女,下面有五个弟弟妹妹。姥姥身体不好,做不了什么活,姥爷又属于那种好玩、不顾家的男人。因此还只有13岁的母亲便不得不辍学回家,用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家中的重担。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一边给弟弟妹妹讲故事,一边做着剥玉米,剥花生之类的活。为了挣钱,母亲还学会了绣花,学会了做衣服。到春节时她会给弟弟妹妹做一套新衣,而自己却总是一套衣服穿好几年。后来嫁给父亲,母亲工作之余帮着父亲创业,先是养鸡养鸭,后来又成立了一个小型的沙发厂。

母亲很孝顺。每当家里改善生活时,母亲便掌管着勺子,给自己的父亲盛一碗厚厚的,再给母亲盛一碗厚厚的,然后分给弟弟妹妹。轮到自己只有剩下的稀汤了。母亲的奶奶瘫痪了,是母亲整夜整夜的守在身边,冬天里把她的奶奶冰冷的两脚放在自己的腋窝里温暖,而自己其实也在瑟瑟发抖。再到后来,我的奶奶(也就是母亲的婆婆)也瘫痪时,还是母亲,每年都要在寒暑假接到我们家,亲自照顾,喂饭,翻身、洗澡,剪指甲。

母亲很热情。不论谁家有事,总是不遗余力。经济困难的会资助一些财物,需要帮忙的总是二话不说伸手就干。村里一个老人拿着一截长木头想让父亲锯短,好当柴火烧。可是,那天父亲不在,从来没用过电锯的母亲,竟然亲自操作,结果把大拇指削去了四分之一。看着母亲惨白的脸,我们都埋怨她,可她却说,怎么好意思让老人老等呢。因为母亲的热情,母亲的善良,所以母亲走到哪里都有朋友,而且有很多。

母亲很好学。母亲从小就喜欢读书,曾经因为晚上点着煤油灯在被窝里偷着读书,而把蚊帐烧着了,差点引起火灾。嫁给父亲后,母亲成了村里的民办小学老师。可是母亲的只有小学水平,但是母亲不气馁,不懂的就问父亲。要写什么文章时,先让父亲写出来,然后她再背下来,到了后来,母亲写的散文极好,父亲已经不如她了。老师要进行学历达标,小学毕业的母亲开始参加中专的考试,在我们看来,这简直要比登天还难。但是母亲依然没有气馁,每天烧火做饭时,我都会看到母亲一边往灶台里添着柴草,一边拿着书本和笔记看着,背着,时而还会用烧火棍在地上划着什么。到我读书时,我的物理总学不好,那时候我就很奇怪,没读过初中的母亲,怎么把中专考试中的物理化学考及格了呢?

母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总是管束着我们不准拿别人给的东西。弟弟在别人家的菜园子里摘了一根黄瓜,母亲知道后硬是逼着弟弟到人家家里道歉。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是一大家人一起生活,有爷爷奶奶、二叔一家和小叔。一次,在饭桌上,因为二叔家的妹妹不让我吃米饭,我便和她争抢起来。母亲看见,便把我揍了一顿,从此后我学会了忍让,学会了不争不抢。母亲对我们的学习抓的也非常紧,我上三年级时,母亲便要求我和弟弟记日记,并规定写一篇日记给一分钱,不过这制度一年后便取消,变成必须自觉地行为。一日清明扫墓归来,光顾着玩耍,没有完成。我是在母亲的怒气中,哭着把这篇扫墓日记写到了半夜。

如果说现在的我懂得了宽容,懂得了感恩;如果说现在的我学会了孝敬父母和公婆;如果说现在的我知道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说现在的我有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如果说现在的我还算的上一个好老师……这都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会一辈子感谢母亲。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djhq.com/jbcs/92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