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tert
概述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不齐。
01病因1.心脏搏动增强除健康人在强烈体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大量吸烟、饮酒时可发生外,多见于贫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各种疾病所致的心室肥大患者。
2.心律失常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如:期前收缩、心房纤颤等均可使患者感到心悸。
3.心脏神经官能症女性患者多见,除心悸外,常有胸痛、头痛、失眠等其他神经官能症症状。
02发生机制心悸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心脏活动过度是心悸发生的基础,常与心率及心搏出量改变、精神因素、心脏病有关。
护理评估01心悸的时间评估心悸发作的频率,每次发作的持续与间隔时间,是突发性、阵发性还是持续性等,便于评估心悸是否为器质性心脏病变引起。
02心悸的表现1.心跳过速:提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
2.心跳过缓:提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3.心跳不规则:心房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03心悸的诱因心悸在吸烟、饮酒、饮浓茶、饮咖啡、使用某些药物(麻黄碱、氨茶碱、肾上腺素、阿托品、甲状腺素片等)、精神紧张、受惊吓时出现,也与气候、环境、体位、体力活动有关,或器质性心脏病发作。
04心悸伴随症状1.伴胸痛: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包炎,亦可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
2.伴发热:可见于急性风湿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3.伴晕厥或抽搐:可见于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伴面色苍白:多见于贫血。
5.伴有发绀:多见于心力衰竭、休克、先天性心脏病。
6.伴冷汗、手足冰冷、麻木:见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症。
7.伴消瘦或多汗: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或其他肿瘤。
8.伴呼吸困难、胸闷: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
05心悸伴随体征1.心脏增大: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高热、贫血。
2.心脏杂音:功能性杂音见于贫血、发热;器质性杂音见于心脏瓣膜口狭窄。
3.心律失常:见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等。
4.血压增高:见于精神紧张、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5.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风湿性心脏病等。
6.贫血:见于消化道大出血等。
7.突眼与甲状腺肿大: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06生命体征1.体温升高:提示感染存在,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会出现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体温也会升高。
2.脉搏短绌:即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其特点为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常见于心房纤颤的患者。若遇此类患者,应同时测心率与脉率。
3.呼吸不畅:除心脏疾病及呼吸疾病以外,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以青壮年女性为多,除感心悸之外,常有呼吸不畅等神经官能症。
4.血压增高:见于精神紧张、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
07异常化验指标1.血常规:白细胞增高一般提示感染的存在,如果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上升提示细菌感染;如果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下降提示病毒感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一般提示有贫血可能。
2.血生化:重点检查血清钾、钠、氯、钙、镁的水平。血生化水平的增高或降低,见于饥饿、发热、呕吐、腹泻、钾摄入不足、服用利尿剂等情况。
3.心肌酶检查:主要是确定有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临床一般用心肌酶的水平间接衡量心肌细胞的损害程度,如急性心肌梗死。
4.甲状腺功能检查:是对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T3、游离T4的测定。当甲状腺功能紊乱时,会发生甲亢或甲减。
5.尿常规:白细胞异常提示有泌尿系感染。红细胞异常提示有泌尿系炎症、结石、肿瘤、肾炎等。
08异常检查结果1.心电图:用于鉴别诊断一般类型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的可靠实用方法。
2.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脏的结构、心内或大血管内血流方向和速度、心瓣膜的形态和活动度、瓣口面积、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3.动态心电图:便于了解心悸与晕厥等症状的发生是否有关,明确心律失常与日常活动的关系以及昼夜分布特征。
4.X线:可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外形。肺循环影像有助于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肺淤血和肺水肿的诊断。
5.心脏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用于评价心肌缺血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检测存活心肌等。
6.电生理检查:可测定窦房结功能,了解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并同时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7.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检查:通过显像可以显示甲状腺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放射性分布状况。
09病史1.心律失常:心悸的出现与心律失常及存在时间长短有关,如突然发生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悸往往较明显,而在慢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时可因患者逐渐适应而无明显心悸。
2.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青少年,心悸突然发生,可追溯到1个月前有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史。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多见于20~40岁女性,心悸经常存在,常伴有怕热、多汗、易激动、食欲亢进等症状。
4.心脏神经症:多见于女性,在休息状态下发生,心悸持续时间短,常伴有全身乏力、头痛、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5.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或获得性心脏病,引起心脏增大或收缩力增强也可引起心悸。
6.猝死性家族史:多见于遗传性心律失常,如长QT间期综合征(一种心室复极化异常致心律失常性疾病)、Brugada综合征(一种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等,也见于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