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进入三九天,寒冷的冬季里,气温格外的低,气候干燥、室内外温差大,是一年中心血管病高发和猝死的高峰时期。人体外出活动时间少,经常久坐卧不动,从而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导致血流通受阻,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病的发作或复发,如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更极端后果可导致“猝死”。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据统计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杀手,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而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季高41%。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上升7%。
中医也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病因不在于心脏本身出现了病变,而是因为气血精津液的异常(如气郁、血瘀、痰凝等),导致心脉痹阻不通。
艾灸温经通脉、散寒驱邪、活血化瘀等功效,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充盈通畅,而气血“遇温则行,遇寒则凝”。艾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特疗效,早已被临床所证实。早在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疾病,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但效果仍然不佳。后来,叶剑英元帅特意延请天津名老中医为其温灸治疗,第一次治疗两个月,第二次治疗半年,而后叶剑英元帅病体痊愈,后寿至90岁。
中风中风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临床上一般分中脏腑与中经络两类。
中脏腑又分闭症与脱症,闭症表现为突然跌倒不省人事,两手紧握,牙关紧闭,面红耳赤,呼吸气粗,喉中痰鸣,大便小便不通;脱症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手撒开,目合口张,鼾睡,汗出如珠,二便失禁,颧红面赤继而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中经络的症状为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痛眩晕。
中风可分类取穴:
中脏腑急救:闭症取内关、涌泉;脱症取百会、关元
口眼歪斜取穴:地仓、颊车、合谷
上肢瘫痪取穴:肩髃、曲池、外关、手三里
下肢瘫痪取穴:阳陵泉、足三里、太冲
要注意的是,艾灸对中风重症的中脏腑只能应急,苏醒后仍需去医疗综合治疗,而对中经络有较好的疗效,半身不遂者还应配合肢体锻炼,提高疗效。
高血压中风高血压病易发生中风,其先兆症状是,常出现头晕、头胀,腰膝酸软,一侧肢体麻木,眼睑跳动,说话有时不利等。 高血压中风取穴:足三里 悬钟 大椎高血压本病是一种常见病,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有头痛、头晕头胀、耳鸣、失眠、心悸、易疲劳、健忘等症状。
疗法一取穴:血压点 曲池 足三里
疗法二 取穴:足三里 悬钟(绝骨)
注意,艾灸初始,需继续服药。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管腔阻塞导致心脏缺氧所引起。每受寒、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饮餐时出现胸部压迫感,心区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处,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冠心病取穴:心俞 神门 内关 膻中
心脏病1.风湿性心脏病
本病多由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疾病反复发作,累及心脏而引起。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轻重不一,有些病人既无风湿病感染史,也无自觉症状,在检查时偶然发现,重者可有气急、泛力、胸闷、心悸、咳嗽、平卧时呼吸困难、紫绀、全身浮肿等症状。
风湿性心脏病取穴:心俞 膻中 外关 三阴交
2.心区痛
指胸部、心前区疼痛而言。按症分为阳虚胸痹、气滞血瘀、痰阻胸阳三型。阳虚胸痹型的症状为阵发心悸,胸闷气短,心区作痛,精神倦怠,自汗或出冷汗,面色恍白;气滞血瘀型症状为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心悸不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痰阻胸阳型症状为胸中闷痛,有窒息感,痛彻胸背,甚至气短、喘促,不得平卧,痰白多沫。
心区痛取穴:心俞 膻中 内关
3.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取穴:少府三九灸的时间表已出来,抓住年12月22日开始至年1月17日这段时机,按疗程做好三九灸,帮助你的心脑血管安然度过“多事之冬”。
编辑|大白1.人老先老脚,养脚人长寿!2.这10大腿部穴位,功效太多了!冬季灸之必用。3.冬病冬治·冬补三九4.大雪这些养生攻略你值得收藏!5.三九艾灸如进补,让你在大雪纷飞的冬季也能温暖如春6.如何在最冷,身体最脆弱的时节养出好身体?7.三九灸一冬,来年无病痛!
弘扬中医养生文化,传承千年艾灸疗法,做中医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感谢您的支持,如果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分享朋友圈哦~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既然在看了,就点一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