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亦名心悸,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生理症状,表现为心中悸动、胸闷心慌、善惊易恐,有时甚至不能自主。惊悸的发生,往往源于突如其来的惊吓,而怔忡则与惊恐无直接关联。尽管两者在病性和病程上有所区别,但在病因、病机和针灸治疗方法上却颇为相似,因此常常合并讨论。这一症状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疾病中,因此在这些疾病的辨证施治中,均可参照惊悸的治疗方法。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来看,惊悸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心理素质有关。那些平时心虚怯弱的人,一旦遭遇惊吓,便容易心神动摇,无法自控,从而引发心悸。此外,身体虚弱、失血过多或劳伤心脾,也可能导致心血不足,使心脏失去滋养,从而引发惊悸。另一方面,饮食不当伤及脾胃,可能引发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或者因思虑过度、烦劳过度,导致五志化火,煎津生痰,痰火扰心,亦能引发心悸。此外,水湿内停、心阳不振,或久患痹症、风寒湿热之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导致心脉痹阻、气滞血瘀,也可能引发怔忡,甚至损及心阳,出现心气衰竭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惊悸时,除了针对具体的病因进行治疗外,还需注重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以预防惊悸的发生。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预防惊悸的发生。
〔辨证论治〕
体针
(一)气虚心悸的症状表现为心悸怔忡,心脏悸动不安,善惊易恐,无法自主,夜寐不沉易惊醒,短气乏力,手心多汗,神倦喜卧,舌苔薄白,脉细数。这些症状都是心气不足,心神失养的表现。治疗气虚心悸,以益气安神为原则。取手少阴心经、厥阴心包经经穴及募俞穴进行治疗。处方为神门、心俞、巨阙、间使四穴。神门为心经原穴,可宁心安神;心俞为心经背俞穴,能补益心气;巨阙为心包经募穴,与心俞俞募配穴,可增强补益心气之功;间使为心经经穴,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四穴合用,共奏益气安神,宁心定悸之效。若患者善惊,可加大陵以镇静安神;多汗可加膏肓俞以益气养阴。治疗方法以毫针刺为主,以补法为主,或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留针5~15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亦可不留针。10~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通过针刺治疗,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心气得养,心神得安,从而缓解心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血虚心悸的症状繁多且明显,常表现为心悸不宁,仿佛心脏在跳动中失去了规律,使人坐立不安。同时,头晕目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让人难以站稳。面色少华,皮肤失去了红润的光泽,显得苍白而无力。身体倦怠无力,仿佛所有的力气都被抽走,连动一动的力气都没有。气短,呼吸不畅,仿佛空气都变得稀薄。舌质淡红,脉细数,都是血虚心悸的典型表现。
若心阴虚,则症状更为严重。心中烦热,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使人难以忍受。少寐多梦,睡眠质量极差,常常在梦中惊醒。手足心热,仿佛有一股热气在体内游走。头昏,头脑不清醒,仿佛被一层雾笼罩。口干面赤,口中干燥,面部潮红,仿佛身体内的水分都被蒸发。耳鸣腰酸,听力下降,腰部酸软无力。舌质红赤,脉细数,都是心阴虚的典型表现。治疗血虚心悸,首要任务是养血定悸。选取手少阴、足阳明经穴及背俞穴,通过针灸来调理身体。通里穴是手少阴心经的重要穴位,能够宁心安神,定悸止痛。膈俞穴是血会,能够补血养血,调和气血。脾俞穴能够健脾和胃,化生气血,为心脏提供充足的营养。神堂穴能够宁心安神,定悸止痛。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能够健运脾胃,化生气血,为心脏提供充足的营养。若患者感到烦热,可加刺劳宫穴,以清心宁神。耳鸣者可加刺中渚穴,以开窍益聪。虚火面赤者可加刺太溪穴,以益肾降火。针灸时,采用毫针刺用补法,背部俞穴针尖向前内与皮肤呈45度角,或将刺入点移至脊柱旁开一横指与皮肤呈75度角刺入,针刺深度1.5~1.7寸。也可用灸法,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总的来说,治疗血虚心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方法,以达到养血定悸的效果。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三)痰火心悸,这是一种深藏于体内的热邪与痰浊交织而成的病状。它像是一团无形的火焰,在心头燃烧,让人无法安宁。每当心悸发作时,患者都会感到烦躁不安,仿佛心中有一股难以名状的燥热,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夜晚的梦境也充满了纷乱与不安,仿佛被无尽的烦恼所困。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9%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