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梅斯医学
8月12日上午,中国心脏大会(ChinaHeartcongress,CHC)举行开幕仪式,众多国内外专家教授到会参加了开幕仪式。今年正值中医院建院60周年,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就这次会议做了精彩演讲。
胡盛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
60年,阜外人和阜外精神薪火相传
两千年前中国人的疾病观为:心者,生之本。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对“心”有深刻认识:心为“阳刚”之器,心主血脉,心主神志。中国古老的疾病观和现代医学理念有很多契合,而且中国文化中朴素的哲学观至今仍影响着国人。“阜外”60年,见证了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和疾病谱的巨大变化
60年以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和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世纪50年代,国人多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而如今已转变为心脑血管疾病。医院心血管专科的60年就在这种巨大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推进,不断提升。
阜外60年,铭记下中国几代胸肺疾病创业者的足迹。
60年里,医院诞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大师,为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尚德延教授(-)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之一。吴英恺教授(-)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之一。侯幼临教授(-)我国心血管外科奠基人之一。蔡如升教授(-)我国心肺内科开拓者之一。黄宛教授(-)我国心血管内科开拓者之一。刘玉清教授(-)我国影像学奠基人之一。几代菁英开创心血管领域各亚专科,铸就了阜医院的体系。时过境迁,不变的是阜外精神的一脉相承。阜外精神的两大支柱:“医院”:敬业、严谨、博雅“人民解放军”:守纪律、讲团队、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阜外人正是靠着这股精神不断发展将医院发展壮大,今天的“阜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
薪火相传,阜外推动着中国心血管病事业前进60年来,医院共培养进修人员余名,研究生余名,输出名专家,全国60%的心脏中心主任曾在阜外进修或学习过,医院不遗余力的推动中国心血管病事业的人才发展。60年,艰难起步,看今朝中国心血管内科学六十年
从董承琅,黄宛,于维汉,孙瑞龙……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开始,胡盛寿院士介绍了一众专家在心血管内科领域的的摸索、奋斗。医院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奠定了中国心血管专业基础:年,董承琅建立中国第一个心脏病专科病房;年,黄宛,十二导联及心导管检查;年,于维汉发现克山病导致心肌病的机制和防控;年,孙瑞龙完成中国首例希氏束心电图记录。胡盛寿院士在回顾中国心血管内科发展时感慨,这60年可谓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正是这些努力,最终奠定了中国心血管专业的坚实基础。
追梦一甲子,奠定中国高血压研究世界地位年,吴英恺等,中国第一款复方降压药“降压静”;年,完成全国第一次高血压普查;年,“大动脉炎”的提出;年,中国高血压循证医学临床研究;年,刘力生教授当选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这一桩桩一件件,构成了医院60年里的印迹。中国心脏介入病学:起步不晚,迅速和世界接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迅猛发展:年,医院首次完成急性心梗后冠脉内溶栓治疗;年,医院首次完成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年,医院首次完成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年,医院首次完成经皮冠状动脉金属裸支架植入术;年,医院/医院首次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各种新兴介入技术很快在中国得到转化和应用,有年前累积例数不足百例到现在的每年超过50万例,可见中国的介入心脏病学向规范、普及和深入阶段发展。蓄势待发的中国原创介入新器械和新技术目前,中国国产冠脉支架使用率已居市场70%,室间隔缺损封堵伞99%为国产,另外,全球有80个国家在使用中国制造的介入器械。应运而生,蓬勃发展的各类中国心血管病学杂志和学会年,首本心血管专业杂志《心脏血管疾病》在阜外诞生;年,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在太原成立(第一届主任委员吴英恺教授)。目前,心血管疾病各类学会组织众多,学术活跃,每年发布指南或共识十余个,推动了中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中国心血管外科60年
年吴英恺教授完成中国首例心外手术-动脉导管结扎术,年完成第一例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年,中国第一代体外循环机器陆续于西安、北京和上海问世。心血管外科学创造了很多第一,而医院也始终走在中国心血管外科的前列。
中国心血管外科:先心病外科年完成第一例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苏鸿熙);年完成第一例大动脉转位动脉调转术(郭家强);年完成第一例新生儿手术(丁文祥)。先天性心脏病是中国首位的出生缺陷疾病,中国已成为世界先心病外科治疗大国,其中先心病外科手术8万例/年,是北美地区的4倍,而医院例/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先心病外科治疗中心。中国心血管外科:冠心病外科年,完成第一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年,第一例off-pump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完成;年8月,完成第一例复合技术治疗冠心病的案例。
目前,冠心病外科上述手术的数量稳步增长,同时年死亡率低于0.6%。
中国心血管外科:瓣膜外科年,完成第一例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兰锡纯);年,完成第一例二尖瓣直视成形术(侯幼临);
年,完成第一例机械瓣植入(蔡用之);年,完成第一例猪瓣性主动脉瓣置换(郭加强);年,第一例应用自制牛心包瓣行二尖瓣置换(朱晓东)。中国瓣膜外科病种发生显著改变,风湿仍为首因,但比例已明显下降,-年风湿性疾病比例下降约三倍。另外,中国瓣膜外科的普及率较高,整体死亡率较低,医院死亡率仅为0.7%。年,郭家强教授主持建立了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这是中国心血管外科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工作,目前培训中心涵盖26个省的家医院。医院心血管外科手术量发生了从追赶到齐头并进的变化,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心血管外科发展的主要助力。中国心血管影像医学60年年,医院完成中国首例法洛氏四联症造影诊断;年,医院建成中国首个核素心脏病学室;年,医院完成中国首例肺灌注扫描诊断肺栓塞;年,医院建成中国首个独立的超声影像室;年,医院完成中国首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中国心血管影像医学的体系构建和发展,是从医院起步的。上世纪60年代,刘玉清教授提出“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影像诊断思维,之后在上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大影像”的体系建设。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中国首个心血管“杂交”手术间在年落户阜外,影像和临床融为一体。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60年早在年,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小规模的高血压人口调查。新中国成立后,首届全国心脏血管系统疾病学术报告会议也提出将高血压病、冠心病普查等列入“研究规划方案”。年,吴英恺教授建立我国首个心血管病防治社区,创立了慢病防控“首钢模式”。30年内,首钢居民脑卒中发病率降低了54%,死忙率下降了74%。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中国特色,融入世界为了更好地开展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年,医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室。中国流行病学的发展也很注重与国际的合作交流,在年,中美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并开展了中国首项国际化的心脑血管病发病和危险因素研究;年,中国还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2千万人群心血管病研究(莫妮卡方案)。从此,积累了大量中国人群的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数据。
中国心血管循证医学研究:崭露头角,世界瞩目从年刘力生教授主持中国首个心血管病循证医学研究“老年收缩压高血压实验”开始,中国心血管询证医学研究发展迅速。年,蒋立新教授主持了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心血管病医疗结果评价研究。在年成立的阜外-牛津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年更名为“中国牛津国际医学中心”),承担国际项目30项,均成为中国询证医学研究新标杆,收到广泛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