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从立春开始,正式步入春季,这个时节不仅仅百草发芽,其实也是百病发作的时候,因此迎春之际也应注意保健养生。
壹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的谚语。
之所以要“春捂”,是因为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中产生热量与散发热量的调节,和冬季的气温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季节交替时,天气变化无常,这个时候如果过早减衣,一旦气温发生变化,就会难以适应,身体的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导致病菌乘虚侵入体内。感冒是常见的,心肌炎、肾炎、鼻窦炎等也可能会发生。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利不利。另外,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寒从脚下起”,脚步神经末梢丰富、敏感,做好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正真暖和起来。
宜
春
捂
梨
花
雪
从中医角度讲,春天天气转暖,毛孔就要张开了,这在中医来讲属于卫外之气的一部分。和冬天相比,这个时候皮肤腠理不像冬天那样密实,便于阳气的生发。之所以不要急着减衣,是要通过捂,给皮肤一个温暖的提示,催促它和外界温度“同呼吸”。
春季冷热多变,气候变化大。有时一天之内气温变化幅度很大,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整个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因而也比较低,因此,有心脑血管疾患的人群需要格外留意,切勿被“梨花雪”重伤。
贰
踏春郊游勿过敏,养肝助阳食为先
老话说“常在花间走,活到九十九”,但是,每当春暖花开之际。花粉在空气中飘散时,很容易被人吸进呼吸道内,有过敏体质者吸入这些花粉后,就会产生过敏反应。
主要症状有:鼻子里面奇痒难忍,连续打喷嚏、流清涕,眼睛红肿流泪(此症状和感冒很相似),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胸闷、睡眠差、食欲不佳,严重者还有脱屑、瘙痒、红斑、丘疹、哮喘等症状。
易过敏或有鼻炎者最好远离花粉、尘螨,外出记得佩戴口罩;注意皮肤清洁,此期间少食鱼虾等;春季空气中的紫外线含量增加,呵护皮肤,防止日光性皮炎;一旦发生过敏症状,对症用药,切勿凭借自己的经验服药。
勿
过
敏
助
阳
气
中医认为,辛甘之品助春阳。春季为人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
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就是说葱、生姜、韭菜、蒜苗等这类性温味辛的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类似的食物还有洋葱、魔芋、大头菜、芥菜、香菜、生姜等,在疏散风寒的同时,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滋生的病菌。
此外,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日常可以食用梨子。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其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
叁
春温之患需警惕,不治已病治未病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然而,对于一部分人来讲,这可能是个美好的愿景,因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养生注重收藏,养精蓄锐,但是如果冬天积蓄匮乏,到春天阳气升发,阴津不足,则不能制约阳热之气,便会发生温热之病。
《伤寒补亡论·春温》论述:“?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时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不同也”。温病的发生可能是因为伏邪、新感、时疫加之身形两虚(内因)而诱发。
病在上焦,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干咳无痰,或少痰;病传中焦多伤胃津,症见口渴欲饮,食少、舌绛光亮如镜;病入下焦,多伤肝肾之阴,而见低热神疲,颧赤,手足心热于手背,甚至手足颤抖,舌干绛。伏邪发于气分,初起即见高热津伤,这时病情较重,需要及时治疗。
春
之
温
治
未
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备急干金要方》“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防之”。现代研究发现中成药如莲花清瘟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板蓝根颗粒、安宫牛黄丸等在预防、治疗温热病、流感等方面有颇佳疗效。
安宫牛黄丸的创始人吴鞠通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食疗方子——《五汁饮》:原料:梨汁30g,荸荠汁、藕汁各20g,麦冬汁10g,鲜芦根汁25g。制法:将5种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大火上烧沸,改小火煮30min即可。用法:取上五汁,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代茶频饮。功效:甘寒清热,生津止渴,润肺止咳。适用于肺胃有热烦渴,或肺燥于咳者。
肆
乍暖还寒慎起居,安宫牛黄防疾患
初春之际,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依《内经》“春夏养阳”之旨,生活起居及作息安排上应以“去寒就温”为原则。在衣着方面总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又要柔软保暖,并且还要做到衣服不可顿减。
《千金方》论“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因此起居有常以绝外邪之患。
同时,春季肝火过旺容易肝胃不和,所以春天人容易上火,出现舌红苔黄、口苦咽干、口唇生疮,牙龈肿痛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油炸食品)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可适当配吃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补脾润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薏苡仁、荠菜、菠菜、芹菜、菊花苗、莴笋、荸荠、黄瓜等。
慎
起
居
安
宫
丸
每年惊蛰(3月5日或者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许多冬眠的小动物开始苏醒,当然,机体内的某些不和谐“分子”也开始复活,它们就是伏邪。伏邪非常狡猾,它潜伏在体内,等待时机,春天气机生发,它也开始“躁动”起来,例如:
1)冠心病、心肌梗死:由于这个时节的天气变化无常,会使冠心病患者病情加重。此外,风湿性心脏病人常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出现复发,因此,在渡过严冬之后,一定不要忽视春天的考验。
2)脑梗/中风:仔细留意机体情况,如果有视物模糊、口词不清、总是打哈欠、突然头晕目眩、手足无力等症状,这是“中风”前兆,赶紧预防、必要时请就医。
3)温热病:惊蛰时节,属肝病高发季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安宫牛黄丸可以缓解脑细胞的受损,提高抗氧能力,预防和减少中风及后遗症;同时,安宫牛黄丸可以缓解高血压危象,治疗各种脑炎、脑外伤及重症肺炎;此外,安宫牛黄丸有助于治疗狂躁、癫痫等疾患。
伍
一年之计在于春,天人相应最养生
中医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讲究“天人相应”,提倡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只有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人的身体才会健康。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易伤肝。因此在精神上要保持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情志方面等疾患。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春季运动要适度,不宜太剧烈以致大汗出,因为出汗过多则会导致津液的大量丢失,而损伤人体正气。
春
之
计
养
生
经
《内经》认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故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相应”。
春季养生要卫阳:蛰虫苏醒,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大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养生必须掌握春天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其不断充沛。凡是耗伤阳气、阻碍阳气的情况应避免。
饮食要多甜少酸:春季阳气初生时的饮食调养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因为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多食甜,少食酸,这样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实时调节自身的阴阳与天地相应,这才是最好的养生防病之道。同时,坚持锻炼身体,强壮体魄,方能提高免疫力,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轻易生病。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感谢您的赏读请点赞分享哦赞赏